不囉書窩|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 書名

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修訂版】: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


■ 觀點

思考關係的新視野

個人心理諮商的角度:在家庭諮商出現之前,諮商心理師認為重要的不是發生什麼事,而是這個人怎麼看待發生的事。重點不是尋找真相,而是改變看法。一個人如何看世界,世界就以他預期的方式回應。

家庭諮商的角度:家庭諮商重視個人生活的外在環境,尤其是「家庭」。家庭諮商認為家庭成員的想法、行為、情緒相互影響,個人問題經常意味家庭互動有問題。家庭諮商的目標是改變家庭成員的互動方式。家庭成員都願意改變,家庭進展才能持久。


「自我」與「我們」的拉扯

人在關係當中,一生都受兩種力量拉扯:一股力量,讓人想成為獨立的「自我」 ,做自己的主人;另一股力量,則是讓人想要與他人連結成為「我們」 ,尋求歸屬和認同。理想上,這兩股力量可以不必有衝突,或者這兩股力量的拉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現實中,這兩股力量經常是劍拔弩張。

一個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在追尋「自我」和「我們」的兩股力量當中取得平衡,不僅有獨立自主的「自我」,也有能力與他人形成相互尊重的「我們」關係。


四種情緒關係模式

包文派學者歸納出諮商領域常見的四種情緒關係模式,包括:

  • 情緒疏離(emotional distance)
  • 情緒衝突(emotional conflict)
  • 支配順從(dominant-adaptive)
  • 三角關係(triangle)

自我借貸關係

互動時未經審慎思考的單方忍讓,長期下來形塑的關係也稱為自我借貸關係,亦即順從忍讓的一方不斷出借自我,放棄為自己作主的機會,導致自我功能逐漸低落,強勢支配的一方則是不斷替對方作主,日益膨脹自我功能。


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指一個人能脫離對原生家庭的情緒依附,發展出獨立的自我(individuality)。自我分化又分個人層次和關係層次:

  • 個人層次是指自我能在理智與情感中求得平衡;
  • 關係層次是指能與他人連結,但不受制於他人的情緒。

家庭情緒氛圍

分化良好的家庭,家人不會透過情緒性的主觀看法定義孩子,不會因為孩子功課不好,就認定他不夠聰明;不會因為孩子不聽從自己的意見,就指責他叛逆;孩子也不須透過回應家人的期待來塑造自己,他可以設定自己的目標,朝目標邁進。當孩子在不須贏得他人認可的情緒氛圍成長時,他的想法和感覺受到家人尊重,他也學會尊重父母和手足。因而孩子雖是家庭這個團體的一份子,仍保有自己的獨立性,並能建立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

分化不佳的家庭,家庭情緒和團體歸屬的壓力強烈。在這種環境,孩子成長至該學會獨立自主的階段,也很難依循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行事,例如:家人希望我念理工,我好像應該放棄喜愛的文學;家人不喜歡我的男友,我該和他分手?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孩子有兩種選擇:一是順應家人的期待,否定自己的感覺與想法;二是叛逆反抗家人期望,家人也本能地回應他的脫序。不管是順應或叛逆,都是未經深思的情緒反應,這樣的孩子,信念和價值觀經常是混亂的。


自我分化的表現

個人在青春期以後,離開原生家庭前,自我分化的程度已經大致底定,這是一個人自我分化的「基礎程度」。除非生活遇到重大挫折,或接受特別的自我成長訓練,這個基礎程度才可能改變。個人帶著自我分化的基礎程度成立新家庭,與伴侶互動時自我分化的表現,會因對方的對待與互動,而表現得稍微在基礎程度之上或下。這種因外在環境或重要關係而異的自我分化表現,稱為自我分化的「功能程度」。


慢性焦慮

長期的焦慮也稱慢性焦慮(chronic anxiety)。慢性焦慮升溫容易使系統失衡產生症狀。慢性焦慮如果在整個家庭系統中蔓延升溫,其症狀可能是家庭三角關係連結更緊密,或家族中經常出現情感疏離、情感截斷、激烈衝突等症狀。慢性焦慮的升溫如果局限於個人,個人可能出現嚴重的生理、心理或社交症狀。


「症狀」是焦慮的出口

症狀有轉移焦點、讓焦慮暫時降溫的效果。家庭互動模式導致焦慮集中於某段關係或某個人時,那段關係或那個人就容易成為慢性焦慮潰堤之處。

raw-image

關係模式的影響

習慣讓人不自覺地重複相同的行為模式,不管這個習慣有益或無助於人際關係。個人成長過程中,在原生家庭的情緒互動模式裡養成習慣;離家後往往不自覺地因循舊習,選擇能跟自己一起複製相同互動模式的伴侶。即使個人立志不要重蹈覆轍,習慣的印記還是會讓一個人不自覺地往複製原生家庭互動模式的方向走。


愛的極致表現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會如何表現「愛」?以包文的理論而言, 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愛的極致表現。不同於一般人把愛定義為給予、奉獻、同理等關注在對方身上的詞彙,包文要我們把眼光轉回來聚焦在自己身上。當一個人與父母、伴侶、手足、孩子互動時,願意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覺察自己的情緒、保持情緒中立、致力於尋找合宜的回應方式,並保持持續學習的開放胸襟,相處的對方自然能感覺到被愛與被尊重。


■ 解方

提升自我

包文主張以提升自我分化的方法,化解家庭關係中的衝突與焦慮,有別於一般人「用『愛』化解家庭問題」的迷思。以自我分化的觀點來看,情緒障礙導因於無法分化出獨立的自我。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是因為他仍「飢渴」被愛,這是原生家庭情緒依附過於緊密,導致孩子情緒無法分化的徵狀,未必是他從來沒有被愛。提供關愛和沒有威脅的環境,或許能平緩他的情緒(治標),但無法治療他的情緒障礙(治本)。

要幫助一個有情緒障礙的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提供愛與關懷,而是要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渴望與害怕,進而在生活中練習分辨這種情緒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有意識地克制自己的情緒性反應。


以情緒中立「去三角化」

最常見和最具影響力的三角關係是由「父—母—子」組成。孩提時沒有能力辨識自己身處三角關係,成長後練習以情緒中立的方式與父母相處,也許可以帶動家人改變。不涉入三角關係或被三角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請當事人自行處理他們的問題


如何維持情緒中立?

面對三角關係要如何維持情緒中立、「去三角化」?除了前文所提的覺察自己的情緒、與雙方保持冷靜平和的接觸,不偏袒任何一方,家庭系統論進一步提出三個行動原則。

  • 首先,由改變思考方式開始,捨棄傳統的因果觀,克制立刻歸咎問題起因的習慣,改以系統觀的方式觀察人際互動過程。
  • 其次,用清楚的語言、肢體表情或行動,傳達自己行動中立的態度
  • 最後,放棄自認的「應該」或「不應該」,不強迫他人照自己的要求行事。

邁向理想關係——自我分化的提升

想要修復家庭關係,別無他途:要由提升自我分化,成為更好的自己開始。努力的方向應由內而外,首先是「自我」成長,包括認識自己、接納自我,以及實現自己的最大潛能;然後是促進「分化」,與人互動時,妥善設定自我界限,覺察與接納自己的感受但不受情緒主宰,能運用理性思考;決策時,能悠遊於理智與情感之間,並取得平衡。

自我分化高的人活得自在。他們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不依賴別人的認可,自然而然也就不用浪費生命去尋求他人慰藉。他們不會糾結於父母是否偏愛其他手足,自己是否讓父母失望,又或者伴侶是否關心自己,孩子是否符合自己期待。他們會把時間花在為自己的人生努力,而不是總想著別人或想著關係。

包文建議從回到自己最熟悉、最習慣的原生家庭開始。回到原生家庭的目標是提升自我分化,實際的執行步驟包括:

  1. 辨認家庭情緒系統的運作模式(家族圖、重要事件時間表)
  2. 擬定自我改變計畫
  3. 在互動中練習與修正

修復家庭關係

包文建議我們透過再次嘗試與家人建立理想關係,達到提升自我分化的目標。因此,藉由家族圖以及重要事件時間表瞭解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之後,接著就是擬定修復關係的行動步驟。筆者整理出四個行動步驟:

  1. 修正心態,確立目標(要改變的是自己)
  2. 覺察情緒,認識自己(釐清自己的感受)
  3. 情緒中立,思考選項(保持冷靜平和、尋找可行的作為)
  4. 實作練習,堅持不懈(由錯誤中學習、學無止盡)

■ 評論

這是一本極為出色的Bowen家庭系統理論入門書。開篇即點出個人心理諮商與家庭諮商的差異,以我偏好的認知行為取向治療來說,確實多從個人心理層面著手;而家庭治療則提供了另一種嶄新的視角。

Bowen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應是「自我分化」。這一概念可與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以及認知行為取向中的「認知脫鉤」相互對照。不過,這些理論似乎都指向「個體的獨立性」。從第四道角度,「外在顧慮」可被視為「認同」的對外形式。因此或許能說,無論是分化、分離,還是脫鉤,都可視為對「認同」的處理方式。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自我借貸」。自我分化程度相近的人往往相互吸引,形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模式。這與人際溝通分析《人間遊戲》中的36種日常心理遊戲相呼應。家庭治療認為,提升自我分化就能改變劇本中的互動模式。然而,改變並非易事:一方面,大型團體劇本有強大的慣性;另一方面,若對方維持不變,關係可能走向分離。

最後,在亞洲文化脈絡下,建構家族圖與整理重大事件時間線往往較具挑戰性。由於「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諸如離婚、再婚、送養、早夭等家族事件與病史,往往避而不談,甚至可能遲至葬禮時才略有線索浮現。

記得在《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一書中,作者以當代名人與知名電視劇的人物家庭為例,示範如何建立家族圖,清晰展現其在家庭治療中的重要性。家族圖作為一種關鍵工具,不僅有助於揭示家族結構與動力,更能促進治療中的深入洞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7會員
509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5
史鐵生小說精選集
Thumbnail
2025/05/15
史鐵生小說精選集
Thumbnail
2025/05/14
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Thumbnail
2025/05/14
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Thumbnail
2025/05/13
克服罪惡感,擺脫父母的干涉、束縛與攻擊
Thumbnail
2025/05/13
克服罪惡感,擺脫父母的干涉、束縛與攻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寫於 2024.02.27 ,家中 只是一樁無本生意而已,何必生氣?
Thumbnail
寫於 2024.02.27 ,家中 只是一樁無本生意而已,何必生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