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施明宏建築師
在我們教學與實務經驗中,無論是面對建築師考試還是實際設計案,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始終存在——設計的第一步,永遠從「敷地計畫」開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敷地計畫不只是劃線與配置空間的位置,而是對「人、地、環、活」四大面向的深度理解與操作。當你能掌握這四者的互動關係,就能建立起符合基地條件、回應使用者需求,並且具備環境整合與活動邏輯的設計策略。筆者 OS: 很多學生一開始都想直接畫建築,急著畫量體、畫造型,但真正的設計力,是從理解基地開始的。沒有扎實的敷地策略,就像沒打地基的房子,蓋得再漂亮也經不起考驗。這一點,不只是考試如此,真實的設計案更是如此。所以每次課程我都會提醒:「別急著畫建築,先搞懂基地。」——這才是設計的起點。
一、五大核心元素:從理解到操作
- 人 設計服務的對象是人——我們要知道誰會使用這個空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習慣怎樣的使用方式?從嬰幼兒到長者,從一般民眾到特殊族群,每一個使用者的「空間感知與操作方式」都是敷地思考的第一線索。

- 基地 基地不只是地段大小與形狀而已,更包含其周邊的道路、建築、地形與視野關係。畫出紅線,不只是區分範圍,更是在告訴你設計的「邊界」與「對話空間」在哪裡。
- 環境 風從哪裡來?陽光會在哪裡落下?下雨會怎麼影響使用?這些自然條件的回應不只是「設計美學」,更是「生活品質」與「能量節約」的核心。
- 活動 每一個空間的背後都是一種活動的發生。是靜態閱讀、還是動態交流?是單一功能、還是複合用途?活動的安排決定了空間的生命力,也呼應了功能與動線的安排策略。
- 操作性三原則 外向性、多元性、永續性——這三個詞彙,不只是口號,而是設計者在面對複雜場域時,必須拿出來檢視的三把尺。尤其在考題中,近年越來越強調公共性與永續性的呈現方式。
筆者 OS:很多同學一看到題目,腦中就開始想:「這次要畫幾棟?要開幾個出入口?建蔽率怎麼抓?」這些都很重要沒錯,但老實說,**我最在意的,是你怎麼看待那條紅線,怎麼畫出你的基地邊界。**因為閱卷老師從這一步,就能看出你有沒有在「對話」——不是只是把空間塞進去,而是你能不能跟環境講話、跟人互動,甚至是跟整個都市產生關係。**設計不是在拼樂高,不是湊一堆量體就好。**它是一種態度,一種你怎麼理解這塊地、怎麼做出選擇的過程。而你畫下的風向、日照、動線、使用方式,其實都在說話——在說你怎麼理解這個世界。
**考試是在練習這種判斷,設計就是你真的上場。**不管是考卷還是現場案子,真正的起點,永遠是:看懂這塊地。

二、小提醒:做圖不只是畫圖
學生在練習時,常陷入「畫圖即作圖」的迷思。其實,真正的「作圖」,是將你的思考、策略與使用者視角融入線條之中。因此,記得搭配「配置類型」與「量體組織圖」,進行概念推演與細節操作。

三、面對考題,如何切入?
- 關鍵字提示策略 題目中出現「整合」、「共享」、「活動空間」等字眼,常常隱含「開放性」與「連結性」的期待;出現「基地特性」時,則意味著氣候地形將成為你策略中的主角。
- 基地情境分析與順序建立 學會快速掌握基地位置與形狀、分析使用者、統整活動、回應自然,最後建構起「分群、分區、配置」的操作邏輯,是破題的關鍵。

四、延伸應用:設計圖中的敷地觀點
當設計者在畫圖的同時,若能把「人怎麼進來?怎麼移動?怎麼聚集?」這些問題具象化在圖面上,就能展現出對使用情境的真實掌握。這不只是圖面的美觀問題,而是設計者是否具備「空間預想力」與「行為模擬力」的體現。
舉例來說,在操作量體組織圖時,若能清楚標示主要入口的方位、遮蔽與通風的設計邏輯、開放空間與建築量體之間的緩衝關係,再加上半戶外空間作為節點的轉換使用,這樣的圖面不只是形式,更具備了場域感與操作性。在考試中,這正是評閱老師最容易看出的關鍵差異。
此外,設計圖中可以適當輔以:
- 視覺走向(使用箭頭標示視線導引與景觀焦點)
- 風向導圖(清楚說明主導風與穿堂風的設計對應)
- 日照分析圖(顯示冬夏日照影響與遮蔽策略)
- 活動節點圖(標示空間使用高頻率區與集散區)
這些圖說不僅讓考官一目瞭然你思考的邏輯,也能凸顯你對基地條件的深度掌握與對使用者行為的細膩理解。
筆者 OS:很多學生畫量體圖就只是「畫幾塊」、「標個功能區」,但其實考官看的不是你畫幾棟,是你能不能說清楚為什麼要這樣放、這樣走、這樣用。
我常說:「你的圖要能講話。」一張圖,能不能讓人看五秒就懂你在想什麼?能不能說服考官你不是亂塞,而是真的有根據、有策略、有邏輯?這才是設計圖的說服力,也是在考場上能讓你脫穎而出的關鍵。
五、常見錯誤與修正提醒
- 忽略真實場地比例: 不少學生圖面配置得太密、或尺度失真,容易讓整體設計顯得不可信。建議從人行尺度與基本單元空間開始推算。
- 空間功能配置未整合活動: 例如將教室設計在無採光通風處,或將交流空間設計於無人可到達的死角。這些都是未從活動與人流角度出發的常見誤區。
- 過度強調形式而失去邏輯: 設計不是拼圖,而是邏輯推演的結果。量體不是為了造型而堆砌,而是為了功能、環境與活動而生成。

當你下次拿起筆開始畫圖,請先別急著畫量體。試著從「人怎麼用這個基地?」這個問題開始,讓你的設計不只是符號,而是真正能被理解與使用的空間規劃。畢竟,真正的建築設計,從敷地計畫開始,也在敷地計畫中,決定了它能不能成為一個好設計。
考試現場的提醒:
在建築設計考試中,第一張圖往往決定了你整體的邏輯與策略呈現。而閱卷老師看的,不只是你畫得漂不漂亮,而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塊地」、「掌握使用者的行為」,並且能從一開始就建立起設計的根據與空間說服力。
你可以從:
- 基地與都市脈絡的關係
- 人流與動線的推演
- 公共空間與量體的呼應
- 開放與收合的空間安排
這幾個方向著手,讓你的設計圖面從第一張開始就「能說話」。
📌 筆者 OS:
設計不只是畫得快,而是想得深。**會畫不一定能得分,但能讓人一眼看懂你怎麼思考,就能脫穎而出。**所以不要急,考場上最強的武器,是你對基地與活動的理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