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世間法之義
世間法指三界內因果流轉,以貪、瞋、癡為動力,追求名利、快樂、地位。雖有善惡之分,能感人天果報,終究無常,難脫生老病死之苦。
- 特徵:
- 依欲望與我執運作,執著有形之樂。
- 快樂短暫,終歸敗壞,無究竟安樂。
- 涵蓋世間活動,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
《雜阿含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世間法縱使修善積福,僅得暫樂,福盡仍墮輪迴。
出世間法之義
出世間法乃佛陀開示的解脫之道,超越世間染著,旨在破除三毒,斷我執,證涅槃。- 特徵:
- 建立於「無我、無常、苦、空」的智慧基礎。
- 以出離心與菩提心為動力,修六度、持戒定慧。
- 不求世間果報,唯為利益眾生,證無上正覺。
- 包括四聖諦、八正道、念佛法門等。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出世間法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乃真修行大道。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關係
世間法如木材,出世間法如舟。若不知造舟之法,木材漂浮無用;若依正法規整,則成渡海之舟,抵達解脫彼岸。
《大智度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 正用世間法:
- 以語言弘揚佛法,如講經說法、助印經書。
- 以財富行布施、供養三寶、建道場。
- 以人倫善行(孝順、仁義)奠定清淨心行。
- 錯用世間法:
- 以名利為修行目的,求世間回報。
- 將佛法變為權謀或表演,失真義。
- 於善行中夾雜我慢,障菩提心。
實修指引:以出世精神活在世間
真修行非逃避世間,而是於世間中不被所轉,保持出世之心,行菩薩之行。行住坐臥皆持正念,言語行為皆合戒律,世間之行即可成出世之因。
結語:世間法如影,出世間法如光。以出世之光照世間之影,則影隨光轉,不為影縛。願行者於塵世中種菩提因,於苦海中立渡生願。
五、從十善到六度——轉凡為聖
十善:人天福報之因
十善業道乃身、口、意三門之清淨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十善感長壽、財富、名聲等福報,乃至生天,享五欲之樂。然福報如幻,福盡則墮,生死不息。
《十善業道經》云:「雖得人天果報,終非究竟出離之道。」十善若無菩提心與出離志,僅為輪迴之因。
六度:出世間菩薩行
欲出輪迴、證菩提,須由十善升華為六波羅蜜:
- 布施波羅蜜:捨我利他,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無求回報。
- 持戒波羅蜜:守律清淨,斷一切惡,護身口意。
- 忍辱波羅蜜:對境不動,慈心含容,於逆境安住。
- 精進波羅蜜:不懈不退,勇猛修道,永無疲厭。
- 禪定波羅蜜:攝心寂靜,破妄念,照見真如。
- 般若波羅蜜:智慧照見,通達空性,斷無明根。
六度不為自身福報,而為度眾生,發無我之心,乃成佛正因。
修行次第:從十善轉入六度
十善為基,六度為行,發菩提心,轉化如下:
- 不殺生發慈悲心,救護眾生 → 布施波羅蜜。
- 不妄語守誠實戒,說法利人 → 持戒波羅蜜。
- 不惡口忍辱罵不報,言語柔和 → 忍辱波羅蜜。
- 不貪欲願施資具,供養三寶 → 精進與布施兼具。
- 不邪見觀法無我,照見空性 → 般若波羅蜜。
結語:十善如地,六度如樓;善業為基,菩提為高。發菩提心,轉心為道,則登彼岸。
六、從六度萬行到淨土:一心念佛
蓮池大師的開示
蓮池大師於《彌陀疏鈔》云:「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蜜;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勇猛不退,即精進波羅蜜;心定不亂,即禪定波羅蜜;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
淨界法師補充:「念佛無需另修福報,阿彌陀佛已備無量福德。」一心念佛,具足六度萬行,速證菩提。
通途學人之疑惑
初學者常疑:單純念佛如何具足六度?此源於未解淨土法門圓頓之義。六度需長劫修行,念佛卻能攝一切功德,因佛號乃「萬德洪名」,非凡夫所能測度。
淨土法門的圓滿性
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圓融一切修行,助行者速脫輪迴:
- 布施波羅蜜:念佛時萬緣自捨,無我無求,超越利己之念。
- 持戒波羅蜜:佛號攝心,妄念不起,身口遠離殺盜淫妄,無須刻意守戒而自合戒行。
- 忍辱波羅蜜:念佛生慈悲,遇逆境不瞋,佛光化嗔為忍,心平氣和。
- 精進波羅蜜:持名不懈,佛號連續,勇猛不退,無論行住坐臥,皆專注直前。
- 禪定波羅蜜:佛號攝心,內心寂靜,念佛三昧如水清澄,定力自生。
- 般若波羅蜜:念佛正念分明,隨修行深入,了知萬法無常,漸顯空性。
實修建議
- 環境準備:選清淨處,設阿彌陀佛像,點香燃燈,營造專注氛圍。
- 念佛方法:
- 晨起淨心:洗漱後,面對佛像,合掌三拜,念「南無阿彌陀佛」108遍,發願往生。
- 日間隨緣:工作間隙、行走時默念,遇煩惱高聲念10聲,化嗔為慈。
- 晚間迴向:睡前念佛半小時,觀佛光照身,迴向:「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共生極樂。」
- 計數助心:用念珠記錄每日1萬聲,助心專注,漸入一心不亂。
- 發願迴向:念佛後發願:「願以此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共證菩提。」
- 日常融入:行住坐臥皆念佛,睡前觀佛光,遇逆境持名息心。
- 共修加持:參與念佛共修,借道場之力,速入三昧。
結語:淨土法門神妙圓融,一聲佛號,攝六度萬行,乘佛願力,橫超三界,直登極樂。

七、出世間最大功德福德
四大福田
《優婆塞戒經》云:「供養父母、師長、三寶、貧病眾生,其福無量,如供養百千佛。」四大福田修福最速,感人天福報。
無住相布施
《金剛經》云:「若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為他人演說。」無住相布施不執施者、受者、施物,破我執,開智慧,超越輪迴。
念佛功德
淨空法師云:「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比念佛功德大。」念佛兼具福慧,斷輪迴根,速證淨土。一日念佛萬聲,功德超布施千萬。
實修建議
- 念佛為本:每日念佛萬聲或半小時,持「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 搭配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病、助印經書,發菩提心。
- 無住相心:行善不求回報,迴向法界眾生共證菩提。
- 日常融入:以薪資供養父母,視教育為啟發正見,家庭為共修道場。
- 懺悔增福:每日反省身口意,念佛消業,保持清淨心。
結語:以念佛為本,輔以布施,持無住相心,非為自身功德,乃為度眾生。福德與解脫兼得,最為究竟。
八、總結:究竟解脫之道
本章以淨土宗的修行架構為核心,層層揭示從六道輪迴的苦境,邁向極樂世界的清涼道途。六道之苦源於業力,業力由心生,唯有明因果、行十善、離十惡,方能化苦為願,轉迷為悟。透過深入了解六道各界的因果對應,我們得以觀照自身起心動念,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六度萬行,積聚福慧資糧。
然僅依自力修行,雖可離惡趣,卻難斷生死根本。故淨土法門尤為珍貴,乃諸佛悲心所開,以「他力」接引眾生。專稱彌陀名號,不離正念,便可直趣極樂,免墮輪迴。《觀無量壽經》云:「若有眾生,專念彼佛,願生彼國,即得往生。」此乃萬修萬人去的殊勝之道,尤適現代繁忙眾生之根機。
念佛之行,雖簡而不易,須以信、願、行為三資糧,日久恆持,方能感應道交。修行不僅在形式,實應落實於身語意,戒除貪瞋癡,培養慈悲喜捨,使心常與佛相應。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則煩惱即佛智,苦海即彼岸。
總結而言,從六道輪迴到淨土解脫,是一條由苦入道、由願生光的心靈旅程。行者當知:此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若能於此生生起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則輪迴苦海可畢,一生成辦。願諸行者以此指南為舟,乘佛慈航,早登九品蓮臺,共證無生法忍,圓成佛道。
修行流程圖
六道輪迴(十惡業) → 十善業(人天福報) → 六波羅蜜(菩薩行) → 念佛法門(淨土往生) → 極樂解脫(不退轉成佛)
↑(懺悔念佛) ↑(發菩提心) ↑(一心念佛) ↑(佛力加持)
《佛說觀無量壽經》云:「業雖深重,念佛力能消;罪入地獄,佛號能拔出。」只要一心念佛,無論業障多重,皆可乘佛願力,速登淨土。
偈語
願行者明因果,修福慧,乘佛願力,早證菩提,共登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