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恐怖片都會為了享受內容中的驚嚇點,越是出其不意,表示導演越成功,觀眾在被嚇到同時也能回味快感(或爽感?)。
小路的家人也是,雖然我也喜歡看恐怖片,但是基本上看到血漿一直狂噴或是音樂節奏開始高昂地時後,我還是會很俗辣的把頭轉向優閒看片的先生。有種「從他的瞳孔反射看到影片在趕嘛」就好(對就是自我安慰)這種感覺。
所以滿當恐怖片開播,家中客廳永遠呈現一人在一旁磕瓜等時機,一人在一邊拿枕頭擋螢幕的搞笑畫面,而這次觀賞改編自史蒂芬金的「猴子」這部片也是這種情況。
但這次,想要特別記錄下來的是,在這部恐怖片裡,除了滿滿的血漿之外,還看到了一些意外的啟發,對,真的是啟發。不是腦洞大開那種,是一種疑惑導演是不是想藉恐怖片的包裝來讓美國年輕人看見的一些問題。
所以我的出生,只是個意外嗎?
片中,畫面直接從主角哈爾小時候移到哈爾長大後,小時候的哈爾爸爸(很奇妙哈爾將其兒子取名與父親相同,都叫彼得)也是鬧失蹤,走了就沒有再回來,長大後,因為「猴子」事件造成的陰影,哈爾在兒子彼得出生後,一年只見彼得一次,直到他必須面對前妻現任先生要領養兒子的問題,在劇中,一旦領養手續完成,法律上彼得就是前妻再婚對象的小,哈爾無法再與兒子每年見面。
彼得對於這樣的安排耿耿於懷,在劇中他並非對親生父親完全無感,但大人極度避免孩子知道某事的時候,孩子也會盡量假裝不知情(不知為何這是種親子間的默契?)。所以直到彼得要求哈爾對自己坦承過去,並希望知道哈爾的家人有誰、哈爾是否殺過人、哈爾母親路易斯怎麼死的?
這一連串問題,哈爾沒有個想據實以告,但彼得告訴他,他知道領養的事,所以如果他不珍惜最後一次機會父子敞開心胸「聊聊」,以後也沒有機會了。此時哈爾才開始認真檢討,自己是否要將一切全盤托出,包含自己極力避免的恐懼。
而當他們在經歷女銷售員被「意外」殺害時,哈爾極度緊繃的神經終於爆發,他希望彼得「聽話」,並認為自己代表「不幸」,會讓家人受傷,所以希望彼得能遠離他,認為這樣彼得就能安全。
但是,如果孩子都這麼理性而聽話,就不叫「孩子」了不是嗎?當孩子犯了錯,是因為他們不懂,原來事情無法總如預期。而當時的哈爾,卻為了自己還是孩童時的錯,認為是自己害死母親,不斷的懲罰自己。
如果今天犯錯的是你的孩子,你會希望他用自己的一生來懺悔,來交換嗎?
所以當彼得絕望地問:「所以,我的出生只是個意外?」(因為哈爾不想跟任何人有關連)哈爾大喊:「因為當時我魯莽不懂事」(意思就是下半身思考,射前沒想太多)彼得非常難受。看見那一幕當下,發現這不正是現代人的問題嗎?多少生命在誕生後,就被拋下?或是進入另一個悲劇的循環?
這時,哈爾驚覺兒子的沉默。他誠摯地告訴他:「你是個意外,但你不是錯誤。我很高興此刻能與你在一起」。(原文請直接看影片)
我覺得這個對白,設計的很棒,至少在充滿義大利肉醬跟番茄醬的恐怖片裡,這是少有的,主角想被看見的獨白。也或許,編劇想讓我們知道一些甚麼。
這不是我的錯,這是場意外。我很抱歉你失去了你的母親,而,也是我的母親。
這是哈爾的哥哥比爾,在坦承他發動「猴子的發條」讓一切都失控的原因,就只是他想要「殺母親的兇手」可以被懲罰。他說:「我知道你本來是想殺我,但猴子向來不如人願,你轉動發條,卻害媽媽死了」(他試了很多次想叫猴子殺了哈爾,但猴子沒有一次成功完成他的願望,死的都是別人)
其實,這樣的對白也很巧妙,因為所謂的「不如人願」其實就表示,現實不一定會照著預期的計畫走。而比爾其實內心也知道。知道甚麼呢?知道母親的死,其實是場意外,其實不是哈爾的本意。
如果你能接受這是意外,你就能接受自己無法「掌控」,你就會明白,這不是「任何人」的錯。
既不是哈爾的錯,也不是比爾的錯(如果比爾不欺負弟弟,弟弟也不會想殺他,也就不會轉動發條),我想這些想法其實比爾自己有查覺到,只是不願意承認,寧可選擇將憤怒轉移到哈爾身上,因為憎恨別人,比憎恨自己輕鬆,而,也比「接受」這一切是場意外輕鬆。
而哈爾在接收到比爾強烈的憎恨之後,也才明白,母親的死,不是他的錯。就如同母親在臨走前,看著比爾說:「抱歉,我必須走了。」我必須佩服編劇在這裡巧妙的安排,因為這讓觀眾可以明白看見,比爾正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詮釋他在目睹母親死亡的瞬間。而在看見那一幕哈爾全身跨滿香蕉,以及母親死亡的連結後,比爾的內心世界也決定原諒並接受,這是一場意外。
其實,有沒有可能,猴子,只是兩兄弟幻想出來的媒介?
真相是母親確實因為意外而走了,但兄弟倆不能接受,所以找一個當時能接受的理由,也就是讓自己相信有一個「詛咒」,也許這樣,比較好讓他們能接受太過突然的離別。也就是創傷事件。(如果是這樣,這部片某程度可以改成心理勵志片?)
面對意外,人仍會下意識找理由、找意義。
對於這份恐懼,我們只能接受它,並且保管好它,避免讓它再讓別人受傷
我們何時能面對自己的恐懼,並且「承認」這個恐懼,也許也就決定我們能過上甚麼樣的人生。在哈爾接受這個「父親留下的猴子」之前,他只想遠離任何人,並且覺得自己代表不幸。但這個猴子,也許也象徵他對父親的渴望,和母親對男人的不信任,兩者衝突中,逐漸無法看見自己真正的模樣。直到他勇敢對另一個自己(雙胞胎哥哥比爾)承認「這不是我的錯」也是向過去的自己宣示,對於父親的遺棄,不是他的錯,他的出生,也不是一個錯誤。母親的死,只是讓他比預期更早脫離「依賴」。
面對生命的方式,向來不是將一切排斥在外,而是接受生命有多種不同的樣貌,恐懼、悲傷,我們不用逃避他,只須接受他的來到就好。唯有知道你存在甚麼樣的念頭,才能破繭重生。
最後,彼得問:「接下來怎麼辦?」他告訴彼得(這個與父親同名的孩子),「我們跳舞吧!」就像母親告訴他們的一樣,你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生甚麼,人世無常,終難免一死,不如就跳舞吧!為這個時刻還存在的我們,盡歡,如歌。
以下附上這部片的預告,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