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中,突有所感,又忽然億起自己曾在約2014、2015年整理書架書翻到了一本2007年的某著名財經雜誌,在與發生金融海嘯後再來對照,事後來看,其樂觀程度簡直只有"驚悚"兩個字可以形容。
也許,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會不自覺的緊盯新聞,想要掌握最新資訊。財經頻道24小時滾動播報,新聞App不斷推送即時快訊,彷彿只要能搶先一步得知消息,就能在股市中淘金。然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因追逐即時新聞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是否在某個「重大利多」釋出後追高,卻發現股價隨後一瀉千里;或是恐慌於某則「重大利空」而殺出,結果錯失了後續的反彈?
或許就稱他為”即時新聞的「毒害」‘’。忽然之間,有了另一個想法,對於股票決策而言,即時新聞往往是毒藥,而真正有價值的「真經」,卻可能隱藏在六個月甚至更久以前的舊聞之中。
我們之所以會本能地追逐即時新聞,可能是因為大腦渴望「最新」和「重要」的資訊。但對於投資決策而言,這份渴望卻可能將我們推入陷阱:
- 情緒驅動的非理性行為: 即時新聞最可怕之處在於它能迅速點燃投資者的情緒。一則利好消息可能讓人盲目樂觀,不顧一切地追高;一則負面報導則能瞬間製造恐慌,導致不計成本的殺跌。這些情緒化的決策,往往與理性分析背道而馳,最終造成虧損。
- 資訊不對稱的劣勢: 當新聞大肆報導時,市場往往已經提前反應。專業機構和消息靈通人士早已利用資訊差完成了佈局。對於散戶而言,當你看到新聞時,通常為時已晚。你以為搶得先機,實則成為了「抬轎者」或「接盤俠」。
- 「噪音」過多,淹沒了價值: 每天充斥著大量的財經新聞,其中大部分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短期事件或市場炒作。這些鋪天蓋地的「噪音」會干擾你的判斷力,讓你難以辨識真正對公司基本面有長期影響的重要資訊。
- 短期波動的誘惑: 即時新聞通常反映的是短期的供需變化或突發事件,它們固然會造成股價波動,但對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影響有限。若以此為依據進行投資,很容易淪為追漲殺跌的短線投機,而忽略了企業真正的價值。
為何「舊聞」可能才是股市真經?時間的濾鏡與價值的顯現
如果說即時新聞是渾濁的洪水,那麼時間就是一道篩網,它能濾除雜質,留下真正有價值的黃金。 回溯六個月或更久以前的新聞,也許可以獲得以下優勢:
- 時間的濾鏡:驗證與反思的機會: 六個月前的新聞,其影響已經被市場消化與驗證。當時的「重大利好」是否真的為公司帶來持續成長?當時的「重大利空」是否真的擊垮了公司?透過回顧,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聞事件的實際後果,從而理解哪些新聞是真正的影響力,哪些只是曇花一現的噪音。
- 洞察趨勢與週期的線索: 長期累積的新聞資料,能幫助你識別產業趨勢、經濟週期以及公司發展的規律性。例如,過去半年哪些技術創新被反覆提及?哪些消費模式正在興起?這些宏觀的變化,往往需要時間沉澱才能顯現其真正的重要性。
- 回歸基本面: 當情緒褪去,市場對舊聞的反應也趨於平穩。這時,你可以跳脫短期的股價波動,重新聚焦於公司長期以來的營運狀況、產品研發進度、市場佔有率變化等基本面資訊。這些才是決定公司長期價值的核心要素。
- 情緒的沉澱:理性分析的基石: 閱讀舊聞時,你不再被即時的漲跌所綁架,情緒相對平靜。這有助於你以更客觀、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事件,而不是被恐懼或貪婪所左右。
如何實踐「回溯式新聞分析」?
- 建立個人的「歷史新聞資料庫」: 不要依賴零碎的記憶。利用財經網站的歷史新聞查詢功能、公司歷年財報與年報、行業研究報告等,系統性地收集和整理你感興趣的公司或產業的過往重要資訊。
- 進行「跨時間軸比較」: 不侷限在單純地閱讀舊聞,而是要將過去的新聞與現在的股價表現、公司財報進行對照分析。例如,某公司在八個月前宣佈了某項新技術突破,回頭看,這項突破是否真的轉化為營收和利潤?是否引發了股價的長期上漲?
- 聚焦真正有價值的「舊聞」: 並非所有舊聞都值得深究。重點關注那些關於公司戰略轉型、核心技術突破、重要產品發布、管理層重大變動、產業政策調整、競爭格局變化等能對公司基本面產生長期影響的事件。
- 新聞結合財報: 新聞只是輔助。最終的投資決策,仍需結合公司的財務報表來驗證其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新聞為你提供了故事,財報則告訴你故事是否真實。
- 形成自己的判斷邏輯: 透過回溯式新聞分析,期許可以逐漸培養出對特定公司或產業的深入理解。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邏輯和判斷標準,而不是盲目跟隨市場或媒體的熱點。
跳脫噪音,擁抱真實價值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即時新聞的洪流所裹挾,做出短視且非理性的投資決策。然而,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沉澱之後。
透過回溯六個月甚至更久以前的新聞,也許能借助時間的濾鏡,看清事件的真實影響,洞察長期趨勢,並最終回歸對公司基本面的理性分析。這種自以為「反直覺」的投資策略,或許能幫助自己在變幻莫測的股市中,跳脫短期的噪音干擾,找到屬於自己的定海神針,把握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寫了一堆有的沒的,整體想法未必完整,甚至可以說鬆散,不過就只是在提醒自己:
1.下次打開新聞App時,不妨先回顧一下,六個月前的我,會如何看待當下的市場?
2.有事沒事就看看幾個月前的報章雜誌吧!也許更容易從中找到什麼線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