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隨筆:在困頓中選擇相信——寫給迷霧中徘徊的你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上
當我們踏上一段學習的旅程,不論是學習爵士鼓,還是任何一樣事情,抑或是開始認識上帝,我們都是一個起初無知的孩子,手裏抓着空氣,心裏卻渴望飛翔。
人生的旋律,如同一首尚未譜成的曲子,最初節拍錯落,旋律淩亂。然而,當我們學會相信愛、相信恩典,那些紛亂的聲音便開始緩緩彙成一種節奏,一種屬于靈魂的律動……
1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名爵士鼓老師。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坐上鼓椅,雙手握着鼓棒,面對那套看似冰冷的樂器——複雜、精密,毫無情感。他感到迷惘,也時常低語自問:“我真的能學會嗎?我能夠敲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嗎?”這種無措與遲疑,如同初次站在信仰門前時的戰栗與遲疑。
那是一段灰藍的日子,如黎明前尚未醒來的山谷,靜谧、潮濕,仿佛時間也不願輕擾。但也正是在這樣朦胧難解的時刻,第一道光穿越霧氣,像節拍中不經意落下的輕擊,敲醒了心中的某種古老回音。
他說,後來他漸漸明白,就如信仰從不是一夕頓悟,打鼓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藝。信仰教會他耐心,也使他學會擁抱那個仍在學習中的自己。初始的鼓聲總是急促、跳動、不成章法,就像我們對生命的困惑與掙紮。但也正是那些錯拍,讓他真正理解節奏的重量。
信仰上帝亦然——它從不是一條讓人瞬間蛻變爲聖潔的捷徑,而是在我們一次次懷疑、跌倒之後,上帝輕聲對我們說:“我仍在這裏。”“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參《哥林多後書》12:9)
上帝的恩典,不是賞給那些“毫無錯誤”的人,而是給願意一次次重來、願意再敲一次的人。他不在意我們是否已完美,而是在我們尚未懂得愛自己時,就已深深地愛我們。
那是一種極靜的安詳,如晨光尚未完全醒來時,站在窗前,看城市在沉默中甦醒。遠方的山如素描般模糊,光在雲層後緩慢蘊釀,而你在那一刻,忽然知道——你雖渺小,卻與宇宙一同呼吸。
2

他曾以爲學鼓需要天賦,但後來他明白,無論是節奏還是信心,隻要每日靠近、每日練習,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
節奏可以練,信心可以長,隻要我們不停地練習、不停止敲擊,每一個節拍,終将被編織進奇迹的樂章裏。
有時,他坐在教室窗邊,看午後的陽光穿過百葉窗,灑在鼓面上,像靈光的粒子。學生的手在空中揮舞,如飛鳥振翅,畫面宛如神聖儀式的一幕,不爲觀衆,隻爲回音。
他說,最動人的時刻,是某個黃昏下課後,天邊的雲與光交織,整個鼓室宛如夢中的聖殿。那一刻,他不再區分學習與信仰的界線,一切都融合爲一,音符不再隻是音符,而是愛的形體,在空氣中漂浮、旋轉、落入一顆顆尚在尋找方向的心中。
當他完成第一首屬于自己的鼓曲時,他明白了,那些日複一日、無人喝采的練習從不是徒勞。正如我們在困頓中選擇相信,會在某一個時刻明白,那些看似無聲的堅持,是上帝悄然編織的恩典。
有一次,他帶學生到山上的靜修中心演出。那是清晨,空氣帶着初醒的濕潤,陽光如一首還未寫完的詩,自天邊攀上林梢。他坐在鼓椅上,遠眺霧氣靜靜流動,如同一位看不見的神,正輕輕爲世界調音。他敲下第一個節拍,鳥群驚起飛翔,學生臉上開出純淨的笑容。
信仰與音樂,在那一刻,交融爲一。他說:“每一首歌,其實都是一段禱告。”
如今的他,不僅是一位鼓手,更是一位見證者。他看見節奏如何修複破碎的靈魂,也看見恩典如何點燃一顆重新跳動的心。他教學生敲鼓,也邀請他們認識那位創造節奏的神。因爲他知道,真正支撐我們走下去的,不是技巧,而是那顆仍願意相信的心——相信愛,相信努力不會白費。
3

你是否也在迷霧之中徘徊?是否也懷疑自己缺乏才能?那麽,容我邀請你,不隻是來學鼓,而是來學習如何在生命中聆聽節奏。讓我們一同把鼓敲響,也敲開心門。不是因爲我們已然完美,而是因爲我們願意成長。
學習從不是一條筆直的線,而是蜿蜒穿越群山與溪谷的路途。有時會滑倒在泥濘中,有時會于高處望見星光漫野。但隻要不止步,隻要仍相信,每一次顫抖的節奏,最終都将在永恒中,被記念。
鼓聲與信仰的節拍交織成我們尚未寫完的樂章。那樂章或有短暫的靜默、有颠簸與失序,但正因如此,它才這般動人,這般真實。就像在走過荒原的長夜之後,忽見一朵不知名的花,悄悄地開,你知道:春天來了,一切都還有希望。
書上說:“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裏造成的,爲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
在那光與音符交會之地,他等着我們,一起敲響——生命的鼓。
這篇文字發表在美國《海外校園》雜誌「加點鹽」專欄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