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無數,高潮迭起。如果你從小學開始,經常得獎,你應該會覺得自己就是優等生。而別人也不會質疑你。這代表你成績好或充滿了服務精神,老師提報學校,當局一到期末或是畢業典禮奉送獎品和獎狀。
有位副刊主編曾嘲笑小說家張系國,家中客廳的牆壁貼滿了獎狀。可以肯定的是,張先生從小一定覺得,自己是成績優越,鶴立雞群,高人一等。畢竟口說無憑,獎狀才是實錘的證據。
中學時代,一下課,時常在撞球場流連忘返。從學習拿穩球杆,到掌握推桿,甚至旋球,期間花費不少精氣神和金錢,但最後在學生輩當中算是排行前幾名。如果撞球場舉辦比賽,我極可能拿到獎杯。可是當時撞球在統治者眼中是壞學生的行徑,一旦被教官或訓導人員逮到,必然是要記過處分。得獎是好事,這是每個人所期待的。認識一位大學老師,教學多年,靈機一動,角逐報社的文學獎,結果得到小說組第一名,獎金五十萬。隔年再度參與散文組比賽,結果退居第二名。他終於取得文壇的通關護照,日後不斷在報章雜誌撰稿,甚至擔任評審。這就是所所謂「 賣了麵粉,買了蒸籠,不蒸饅頭,卻爭口氣 」。
有位寫作人,十分勤勉,年年出書,甚至得到三屆金典獎。許多朋友經常鼓勵他,好好努力繼續寫作,說不定日後蟬連五年霸,從而改寫台灣的得獎史。也有人認為這實在是不容易,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還是有黑天鵝跟灰犀牛。
文學獎內部往往隱含商業邏輯。比如說,日本出版界有名的芥川獎以及直木獎,得獎者往往也能夠讓自己的作品增加銷路。但問題是有些作品其實水準也不太高,背後難免讓人覺得是炒作和造勢罷了。
另類旁觀者如是說
得獎代表成功,其實也未必,有時候是災難一場。西方人最懂得這種正負兩面的效果。早年希臘神話講述特洛伊的故事,王子巴里斯得了一個獎,就是女神維納斯送給他的凡間頂級美女海倫,卻導致希臘聯軍攻打特洛伊。最後導致城邦的毁滅。
世界上沒有得到大獎,心情鬱悶,不時掉下眼淚,大有人在。但得了獎,其實有想不到的負擔,我們總是想得太美好,自信過多,我也曾有這切身的體驗。記得2003年,我推出一本圖文書叫《布爾喬亞》,運氣不錯,得了「聯合報讀書人獎」。結果出版社內部改組,導致這本書走上絕版的之路。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十年前,我翻譯波特萊爾《惡之華》。前一陣子,鍾漢清先生來電告知,我得了翻譯獎,因為他本身就是這個獎項的創辦人。回想成長過程,向來跟獎項無緣,有不愉快的得獎經驗。幸好目前已經上了年紀,如老僧淡泊名利,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坦白說,獎項就是一個單位機構的遊戲罷了。得了獎,代表你符合他們的需要與欲望,未必代表你的能力,也許剛好符合這兩項條件,但也包含意外、運氣、偶然。沒有得獎,最好還是老神在在,淡定過日子,
也許你沒有得到文學獎,可是在市場得到肯定,銷路扶搖之上,賺得盆滿缽滿。顯然,這就是讀者頒給你的大獎,跟任何體制機構,甚至總統府都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