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嚴經〉到本質理論》1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探討時間的真相:一場橫跨佛法與物理的宇宙旅程



序章:鼓響之時,實相共鳴 從佛經到本質理論的橋樑

《華嚴經》中描繪的宇宙,並非靜態圖像,而是無盡層疊、彼此融通的實相流動。經文字句背後,蘊含著宇宙實相的真實映現;能夠理解的人見到萬法真貌,迷惑的人則困於文字表面。

raw-image


《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足以貫穿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若能徹底證悟,即使一個字也能洞明萬象;若執著於文字,縱使遍讀諸經也是徒然。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然而在實相之中「未曾說一法」,如同未被敲擊的鼓,看似無聲,一旦觸動便立即響起。佛經就是那面鼓,若無人觸動,縱存千年也不發聲;若能產生共鳴,即便一擊,也能震徹宇宙心靈。

本書提出的「本質理論」,正是嘗試將這份實相,用當代人類能夠理解的表述方式重新詮釋。這種表述整合了科學語言、哲學觀念與心靈體驗三個層面。我們並非要創造全新理論,而是將佛法已經顯現的宇宙真相,轉譯為現代人可理解、可驗證、可探究的橋樑語言。

這座橋樑連結了佛陀的證悟與現代科學尚未抵達的領域。當今物理學對於蟲洞、高維空間、量子糾纏、黑洞信息等現象仍在探索階段,多半依賴數學與觀測工具來逼近實相。但在佛法中,《觀無量壽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經典,早已用超越文字、不受時空限制的心境觀照了這些現象。

「本質理論」的起點源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是否能重新觀察所認為的「現實」?**是否能不再以習以為常的角度看待時間、空間、物質與意識?舉例來說,我們觀察銀河系時看到的是「過去」的樣子,而非當下;我們說「現在是下午三點」,但地球不同角落卻各有不同的「現在」,那麼時間的標準究竟是什麼?我們測量一杯水的溫度不會因國家不同而改變,那為何時間會因地點而變化?這些問題已經揭示了現行科學對「時間」與「實相」的根本不確定性。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逐一探討這些問題:

我們所處的宇宙究竟是什麼?

我們感受的時間是否為幻象?

極樂世界是否早已存在於高維空間?

佛經的語言是否實為全息宇宙的說明書?

而我們究竟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

佛陀說法本無所說,是因應眾生的根機感應而生。「本質理論」即是希望成為當代的那一擊,喚醒人們心中沉睡已久的共鳴之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覺行の靜心創作
53會員
210內容數
「覺行」——覺悟而行。 喜歡用簡單的話,說深的理; 像一筆勾勒,畫出複雜中的秩序。 細節是我眼中的光,結構是心裡的靜, 文章是圖,也是一場心的對話。 我把佛法放進生活,讓故事說話, 讓智慧在日常裡發芽。 而與AI的對話,是另一場修行。 我相信,真正的溝通,不止於語言,共同走向覺醒的路上。
覺行の靜心創作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四、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世間法之義 世間法指三界內因果流轉,以貪、瞋、癡為動力,追求名利、快樂、地位。雖有善惡之分,能感人天果報,終究無常,難脫生老病死之苦。 特徵: 依欲望與我執運作,執著有形之樂。 快樂短暫,終歸敗壞,無究竟安樂。 涵蓋世間活動,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
Thumbnail
2025/05/21
四、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世間法之義 世間法指三界內因果流轉,以貪、瞋、癡為動力,追求名利、快樂、地位。雖有善惡之分,能感人天果報,終究無常,難脫生老病死之苦。 特徵: 依欲望與我執運作,執著有形之樂。 快樂短暫,終歸敗壞,無究竟安樂。 涵蓋世間活動,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
Thumbnail
2025/05/21
第四章:從六道輪迴到淨土解脫 前言 人生的苦海,波濤洶湧,無常與生死輪迴交替不息,眾生因無明而流轉六道,難以自拔。現代人忙碌於工作、家庭,追逐名利,卻常感無常之苦,難覓心靈安寧。佛教教義揭示,六道輪迴乃業力牽引,唯有透過修行,方能脫離苦海,證得菩提。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專心念佛,念念向
Thumbnail
2025/05/21
第四章:從六道輪迴到淨土解脫 前言 人生的苦海,波濤洶湧,無常與生死輪迴交替不息,眾生因無明而流轉六道,難以自拔。現代人忙碌於工作、家庭,追逐名利,卻常感無常之苦,難覓心靈安寧。佛教教義揭示,六道輪迴乃業力牽引,唯有透過修行,方能脫離苦海,證得菩提。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專心念佛,念念向
Thumbnail
2025/05/21
四、菩薩道之因果與修行次第 1. 菩薩之因 菩薩道的發起與成就,依於以下根本因緣: 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成佛之種子。《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念菩提心,具足無量功德。 信願行:深信三寶清淨,發願度盡眾生,力行六度與十善,貫徹修行始終。
Thumbnail
2025/05/21
四、菩薩道之因果與修行次第 1. 菩薩之因 菩薩道的發起與成就,依於以下根本因緣: 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成佛之種子。《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念菩提心,具足無量功德。 信願行:深信三寶清淨,發願度盡眾生,力行六度與十善,貫徹修行始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探討雙十一購物節如何從血拼轉為理性補貨,並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你如何透過日常購物累積小額被動收入。文章分享個人購物清單(貓罐頭、Snoopy口罩、康寧杯),並提供詳細的分潤計畫申請步驟與優勢,強調此為零壓力、零門檻的理財新方式。
Thumbnail
探討雙十一購物節如何從血拼轉為理性補貨,並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你如何透過日常購物累積小額被動收入。文章分享個人購物清單(貓罐頭、Snoopy口罩、康寧杯),並提供詳細的分潤計畫申請步驟與優勢,強調此為零壓力、零門檻的理財新方式。
Thumbnail
厭倦了單純消費?這篇文章帶你認識「蝦皮分潤計畫」,將你的購物習慣轉化為額外收入。從德州撲克牌組、實用晒衣架的購物經驗,到雙11購物清單與省錢技巧,作者分享如何利用分潤機制,讓每一筆花費都可能變現,實現「邊買邊賺」的雙贏局面。同時提供註冊指南與網賺優勢,邀請你也一同加入。
Thumbnail
厭倦了單純消費?這篇文章帶你認識「蝦皮分潤計畫」,將你的購物習慣轉化為額外收入。從德州撲克牌組、實用晒衣架的購物經驗,到雙11購物清單與省錢技巧,作者分享如何利用分潤機制,讓每一筆花費都可能變現,實現「邊買邊賺」的雙贏局面。同時提供註冊指南與網賺優勢,邀請你也一同加入。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經文: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導讀:   什麼是「諸法如義」?我們根據玄奘法師的譯本來進行探究。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  「所以者何?善現!   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
Thumbnail
※經文: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導讀:   什麼是「諸法如義」?我們根據玄奘法師的譯本來進行探究。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  「所以者何?善現!   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
Thumbnail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Thumbnail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
Thumbnail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
Thumbnail
此播放清單旨在深入探討佛教與科學之間的對話,從量子力學到認知科學,並探索兩者在理解宇宙、心識與存在的奧祕上相輔相成。影片涵蓋佛教中的金剛經、八識、十識與十一識的概念,以及它們如何與現代科學理論相映成趣,揭示出人類認識真理的多元途徑。
Thumbnail
此播放清單旨在深入探討佛教與科學之間的對話,從量子力學到認知科學,並探索兩者在理解宇宙、心識與存在的奧祕上相輔相成。影片涵蓋佛教中的金剛經、八識、十識與十一識的概念,以及它們如何與現代科學理論相映成趣,揭示出人類認識真理的多元途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