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園最靜謐的一角,有一棵枝枒低垂的大樹。樹上掛著風鈴與字條,寫著來訪者留下的話語:「我最近好累」「我害怕改變」「謝謝你聽我說話」。那裡不是官方互動裝置區,卻總吸引著迷路或迷惘的訪客停留。人們在那裡寫下悄悄話、掛上希望,也留下了內在未曾被聽見的情緒。這裡的創建者,是一隻總是緩慢而溫柔的樹懶──路米。這些小字條,是路米發起的「心聲收集計畫」。
他不爭論、不爭功,卻擁有一種奇特的力量:讓人願意把心打開。
🌿「我想讓每個人都被理解、讓產品變成一面鏡子」
路米從來不在會議中搶話,總是最後才發言。但每一次他的發言,總讓全場安靜下來。某次,大家正在討論「新手訪客導覽體驗」要如何設計。其他動物提了各種功能方案──地圖導引、行動提示、語音導航……
路米慢吞吞地舉手,說:「這些都很好……但如果他們其實是第一次獨自旅行、或剛經歷一段失落呢?」
他從小包中取出幾張訪客留下的字條:「你們看,很多人來動物園,不只是為了玩。是為了逃、為了放鬆、為了療癒。」
眾人一靜,這才意識到:原來設計的第一步,是理解使用者的「內在狀態」。
「如果他們來這裡,是為了尋找自己,那我們做的,應該是幫助他們『看見自己』。」
他拿出了一張大紙,畫了四個區塊,標題分別是:「看見什麼」、「聽到什麼」、「感受什麼」、「真正需要什麼」。
這,就是他要分享的工具──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
🧠 專業小知識:用「同理心地圖」理解使用者
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 是體驗設計中最簡單也最強大的工具之一,用來幫助團隊站在使用者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與動機。
它常包含四個基本區塊:
1. 👁️ 看見什麼(What do they see?)
使用者在體驗中看到的環境、畫面、他人行為、裝置反應。
2. 👂 聽到什麼(What do they hear?)
來自他人(如家人、工作夥伴、社會期待)對他的影響與聲音。
3. ❤️ 感受什麼(What do they feel?)
內心的恐懼、壓力、慾望、價值觀。例如:「我怕失敗」、「我渴望被接納」。
4. 💭 真正需要什麼(What do they need?)
背後隱含的未被說出口的需求,不是功能性,而是心理性。像是:安全感、控制感、成就感。
透過這張圖,團隊可以更準確定義產品「應該解決的問題」與「應該創造的價值」。
🌌 用慢的速度,看見深的情感
最終,路米把這張同理心地圖運用到「呵護路徑心聲牆」的設計上──
- 他設計了一個「語音留言點」,讓訪客可匿名說出此刻心情
- AI根據語意生成回應語句與色彩,打在路面上,與森林光影融合
- 有人收到的是:「你夠好了」,有人收到的是:「不用著急,慢慢走就好」
💡INFP 的力量來自「聽見未被說出口的渴望」
樹懶路米代表的 INFP(內向、直覺、情感、知覺)人格,又稱「調停者」,是產品團隊中最具共感與意義轉譯能力的角色。
- 他們能幫助團隊從功能轉向價值
- 擅長運用同理心工具(如同理心地圖)去理解客戶與團隊
- 讓產品不只是好用,更是被「感受到」的
在產品開發團隊中,INFP特別適合擔任:
- 體驗價值研究員(Empathy Researcher)
- 產品敘事設計師(Product Story Designer)
- 同理引導師(Empathy Facilitator)
- 品牌意義策展人(Meaning Architect)
當我們用同理心設計產品時,使用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功能,而是「有人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