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柵動物園的高空繩索間,總有一位飛來盪去的身影,那是長臂猿拉奇。他從不安分地坐著開會,也無法靜靜地寫報告,但只要說到「新點子」,他的雙眼立刻發亮。
拉奇有個綽號─靈感雲端發射台。沒有他拋出瘋狂的想法,團隊的創新討論永遠不會真正開始。
🍌「為什麼互動區不能像冒險島一樣好玩?」
某天團隊在討呵護路徑的遊客參與率不如預期,大家正苦思該怎麼辦,拉奇突然從樹上一躍而下,大喊:「我有三個點子─打造動物NPC劇情任務、設計森林尋寶APP、再結合AI互動卡片遊戲!我們要讓使用者進來,就像進入一場奇幻探險!」
他的提案總是又狂又跳躍,剛開始大家都笑他天馬行空,但拉奇有個獨門技巧─他不只是點子多,他還會幫大家把點子種下、灌溉、催芽。
🐒 跳躍的靈魂,連結的橋梁
拉奇雖然想法瘋狂,但他最厲害的是─能把不同動物的點子「黏」在一起。
- 他把INTJ猞猁的邏輯流程圖,融入成一場尋寶任務
- 他與ISFP貓頭鷹共創出「感官音樂牆」,用顏色與節奏互動
- 他讓ESFP朵朵的活動變成一場「角色扮演秀」,連結整個園區互動體系
🧠 專業小知識:如何種出一棵好點子樹?──創意點子五步法
拉奇是那種靈感爆量型創作者,但他懂得,真正有價值的創意,是能落地的點子。以下是他常用的「創意種子成長法」:
1. 觀察痛點: 靈感來自「卡住」的地方
靈感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源自於「使用者的不滿與沉默」。
具體做法:
- 觀察使用者在現場的行為(例如:快速略過某區、對互動裝置無感)
- 留意語言與表情(例如:「這是什麼?算了啦」,「我不知道這個怎麼用」)
- 探訪使用者旅程圖中的「情緒低點」
案例應用(拉奇做法):
- 發現遊客在感應燈光區只停留5秒 → 他問:「是不是大家不知道這裡可以玩?」
→ 發想「光影捉迷藏挑戰」活動,讓人停下腳步、動起身體。
2. 角度轉換: 把問題「換個人看」
「如果我是○○,我會怎麼想?」就是最簡單的創意起點。
具體做法:
- 使用同理視角卡(Empathy Lens):小孩、長者、外國人、內向者、第一次來的人……
- 嘗試「角色扮演式思考」:設計師變成使用者,開發者變成導覽員
案例應用:
- 拉奇假裝自己是「第一次進動物園的四歲小孩」
→ 發現導覽圖太複雜 → 提議用「故事式冒險任務貼紙」導引小朋友走動線。
3. 點子雷達表: 把一個想法拆成六種體驗形式
一個概念可以變聲音、畫面、互動、任務、故事或手感,越多面向越容易引發共鳴。
具體做法:
- 視覺: 這個點子能「看見」嗎? 製作投影動畫、互動燈光牆
- 聽覺: 有聲音互動嗎? 加入感應語音、動物叫聲
- 觸覺: 可以「摸到」什麼? 加入實體開關、撫摸區
- 任務: 讓人做什麼? 小任務打卡、蒐集點數
- 互動: 有反應機制嗎? 感應裝置會回應表情/動作
- 故事: 有情節背景嗎? 導入動物角色與劇情線
案例應用:
- 核心概念:「森林能量收集站」
→ 拉奇拆解為: 視覺 = 能量條動畫/聲音 = 能量充電聲/互動 = 感應手掌熱度變色 → 變成全新的「情緒充電互動牆」。
4. 最瘋的先試: 低風險快速實驗
「測一個有趣的、不一定正確的想法」,比完美提案更有價值。
具體做法:
- 製作低成本 MVP:用紙箱、便利貼、平板、語音模擬等先測反應
- 設置一個「Beta點」:先在某個路線上小規模測試一週,看反應再擴大
案例應用:
- 拉奇想測「語音角色導覽動物」是否吸引人
→ 他自己錄了一段聲音:「嗨,我是導覽猿!」貼在互動站上 → 發現很多人笑出來還會回應 → 團隊決定正式開發導覽角色AI。
5. 用情緒測試驗證: 觀察真實共鳴
不問「你覺得好嗎?」,而是看「你有沒有笑、停、拍照、跟朋友說」。
具體做法:
- 現場觀察:使用者是否停留、重複互動、有拍照或與人分享
- 收集非語言反應:笑容、停留時間、驚訝的語氣
- 小調查加分:設問簡單如「你願不願意推薦這一區給朋友?」
案例應用:
- 在設置「森林互動任務台」後,拉奇觀察到有超過80%的人完成拍照分享任務
→ 推估此活動具備病毒式擴散潛力 → 強化資源投入進行推廣。
💡ENFP 的力量來自「把點子變成磁場」
長臂猿拉奇代表的 ENFP(外向、直覺、情感、知覺) 人格,又被稱為「活動家」,是創意發電站、共鳴放大器,也是團隊氛圍與靈感的引爆者。
- 他們想法豐富、能量滿滿、非常擅長激發他人靈感
- 他們不只是腦洞大,也會搭橋鋪路讓點子有機會成形
- 他們能用樂觀與活力串起不同角色,打造一場創意的狂歡
在產品開發團隊中,ENFP特別適合擔任:
- 創意發想主持人(Creative Facilitator)
- 點子孵化師(Innovation Catalyst)
- 活動設計師與劇情互動編劇
- 產品概念連結者與體驗創造者
他們不是設計者,而是讓創意設計「發生」的引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