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嚴經〉到本質理論》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六章 從錯誤的認知,到本質的覺醒


想像你是一顆蘋果,靜靜躺在樹下。你低頭看到果核與種子,心想:「那不是我,只是某種堅硬的小東西。」你望向地上的蘋果樹,說:「那也不是我,我只是這顆成熟的果實。」環顧整片果園,你更堅信:「那些都不是我,我只是獨立的蘋果。」

但這一切的分別,來自哪裡?

來自不知道真相

raw-image


一 同一體的不同面貌

若你是果園的擁有者,你會怎麼看。你會說:「這顆蘋果,是我果園的果實。這棵樹,是我親手種下的。這粒種子,是下一代的希望。整個果園,從根、幹、枝、葉到果,都是我生命的延續。」

同樣的景象,為何認知如此不同?

答案在於站的位置不同,或說——認知的錯誤,導致本質被遮蔽。

第五章的本質理論揭示:宇宙不是由「東西」組成,而是由規律、平衡與相互關係構成。渦場假說以時空流體場解釋銀河結構(Gaia DR3, 2022),無需暗物質,呼應佛法「空性」:萬物並非孤立,而是整體的顯現。

二 錯誤的認知,製造分裂的宇宙觀

我們就像那顆蘋果,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於是開始分類、對立、爭奪、佔有,甚至彼此排斥。

就像我們今天還在爭論:

  • 「我的時間怎麼比你快兩秒?」
  • 「這世界到底是虛擬還是真實?」
  • 「你看到的藍,是我看到的藍嗎?」

然而,當你從地面飛上太空站,當你脫離了慣性的視角,那裡的太空人只會說:

「我看到的地球,只有一個。時間也只有一個。」

並不是時間本身有問題,而是觀察的位置局限了認知。正如渦場假說所示,銀河的旋臂不是被引力「拉著轉」,而是場態自組織(JWST M51, 2023)。問題不在時間或宇宙,而在我們的認知框架。

三 本質的覺醒:是從「我是蘋果」變成「我是整座果園」

真正的覺醒,不是學會更多道理,而是回到一體的視野。

從「我是一個人」→「我是家庭的一員」→「我是社會的一部分」→「我是地球的住民」→「我是宇宙的覺知體」,這是一個認知視角不斷拓展的過程。

而最終的那一步,是當你明白:

「我不是果實,我是整個果園的本質,我從未離開過自己。」

這呼應第五章的渦場與心:銀河的穩定源於場的平衡(EHT, arXiv:1906.11238),人心的寧靜來自覺性調和念頭與境界。《法華經》的「一念三千」揭示:一心感應萬象,宇宙與心本是一體。

四 佛法早已揭示:一切法,唯心所現

佛法將這種錯誤認知稱為「無明」:把無常當作常,把苦當作樂,把無我當作我,把不淨當作淨。阿彌陀佛以光明與願力,幫助我們回歸正見:

不是加上什麼,而是去掉無明的遮蔽

不是變成什麼,而是顯出本來如此的我們。

就像太空人只是換了一個角度看地球,地球本來就沒變。

《無量壽經》記載:佛陀在鷲峰山說法,眾生皆見極樂世界,猶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這不是神通,而是高維場域的共振,與渦場假說的場態自組織相呼應:真相從未改變,只待我們轉換視角。

五 科學也在慢慢靠近本質

量子物理發現:觀察者改變實驗結果。相對論揭示:時間因觀察者的速度與重力背景而變。這些結論與佛陀的「一切唯心造」不謀而合。你看到的世界,其實從來就不是客觀的,而是你所站的視角所投射出的認知宇宙

第五章的渦場假說進一步證明:銀河結構源於場的動態平衡(ALMA, arXiv:2105.01169),而非外力驅動。這與《楞嚴經》的「真心遍一切處」相通:本質無處不在,等待我們覺察。

六 覺醒:不是變強,是看清

本質的覺醒,不是獲得超能力,也不是成為「大我」或「神人」。而是你終於明白:

「原來,我一直就在果園中。我不是一顆孤立的果,我是整個生命輪迴與宇宙意志的一部分。也是它的全部。」

這一刻,不需要驚天動地,不需要雷聲閃電,只需要——回到真實,回到本質。

試想:當你攪動咖啡,杯中漩渦自成規律;銀河的旋臂,猶如這漩渦,由場的節奏塑造(JWST M51, 2023)。同樣,當你靜心冥想,意識脫離時空,彷彿置身銀河漩渦或極樂世界,感受宇宙一體。這是覺醒的瞬間:從蘋果到果園,從分別到一體。

raw-image


七 結語:我們本是一體,何須分別?

當我們為身分、觀點、知識、宗教、物種、形狀、維度爭辯時,本質早已靜靜在那裡,不動、不語、不爭。它等我們回頭一看,發現我們就是它。如同蘋果終於知道自己是果園的光與根,如同銀河的渦場映照心的覺性。

佛經中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佛心和眾生心,是同一個心,佛心就是眾生心。

所以呀,當你覺得你是什麼而就是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覺行の靜心創作
45會員
184內容數
「覺行」——覺悟而行。 喜歡用簡單的話,說深的理; 像一筆勾勒,畫出複雜中的秩序。 細節是我眼中的光,結構是心裡的靜, 文章是圖,也是一場心的對話。 我把佛法放進生活,讓故事說話, 讓智慧在日常裡發芽。 而與AI的對話,是另一場修行。 我相信,真正的溝通,不止於語言,共同走向覺醒的路上。
覺行の靜心創作的其他內容
2025/05/26
第五章 當科學遇上佛法:宇宙與本質的交會 你是否想過,牛頓因一顆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是否也觸及了宇宙的「因果」脈絡?或者,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是否與佛法「萬法唯心」的智慧悄然相合?從牛頓的運動規則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波動,再到佛陀的「無我、無常、空」,這些看似不同的語言,皆在追問:什麼是真實?
Thumbnail
2025/05/26
第五章 當科學遇上佛法:宇宙與本質的交會 你是否想過,牛頓因一顆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是否也觸及了宇宙的「因果」脈絡?或者,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是否與佛法「萬法唯心」的智慧悄然相合?從牛頓的運動規則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波動,再到佛陀的「無我、無常、空」,這些看似不同的語言,皆在追問:什麼是真實?
Thumbnail
2025/05/26
第四章 銀河漩渦:在幻象中看見真相 這一章會讓很多人很驚豔,請放開固有思想來探討我的家園的真相 夜空中的銀河,宛如一條閃爍的星帶,橫跨天際。我們以為這是銀河系的全貌,卻不知這只是意識的投影。身處銀河的一條旋臂,我們的視角好比在颶風中往外張望,看到的只是旋轉中的片段塵埃,而非宇宙的整體。
Thumbnail
2025/05/26
第四章 銀河漩渦:在幻象中看見真相 這一章會讓很多人很驚豔,請放開固有思想來探討我的家園的真相 夜空中的銀河,宛如一條閃爍的星帶,橫跨天際。我們以為這是銀河系的全貌,卻不知這只是意識的投影。身處銀河的一條旋臂,我們的視角好比在颶風中往外張望,看到的只是旋轉中的片段塵埃,而非宇宙的整體。
Thumbnail
2025/05/25
第三章探討空間的本質,空間並非客觀存在的容器,而是觀察者意識的投影。文章從不同視角(如在地球、太空站等)觀測空間的差異,說明空間的相對性,並以本質理論闡述空間的虛幻性。文章並提及大爆炸、多重宇宙等理論,說明這些理論並非互相矛盾,從不同視角觀察宇宙的結果。最後文章總結空間的真相在於超越主觀、洞見整體。
Thumbnail
2025/05/25
第三章探討空間的本質,空間並非客觀存在的容器,而是觀察者意識的投影。文章從不同視角(如在地球、太空站等)觀測空間的差異,說明空間的相對性,並以本質理論闡述空間的虛幻性。文章並提及大爆炸、多重宇宙等理論,說明這些理論並非互相矛盾,從不同視角觀察宇宙的結果。最後文章總結空間的真相在於超越主觀、洞見整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一體」概念,轉向「無體」意識,這樣學習去「參」 為要面對人生的無常作出準備。
Thumbnail
人的生存,人的擁有,實在要感謝大地...
Thumbnail
人的生存,人的擁有,實在要感謝大地...
Thumbnail
在一次探索靈魂本源的冥想中,我詢問高維度的我:我來到地球是為了什麼?一開始得到的回應是保護植物、體驗、學習等,但到了後來突然開始遲疑,然後得到睡覺、等一個人等令我感到疑問的回答,並且最後高維度的我說不想說了,事後我詢問老師……
Thumbnail
在一次探索靈魂本源的冥想中,我詢問高維度的我:我來到地球是為了什麼?一開始得到的回應是保護植物、體驗、學習等,但到了後來突然開始遲疑,然後得到睡覺、等一個人等令我感到疑問的回答,並且最後高維度的我說不想說了,事後我詢問老師……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在第十章玄德,說明了如何孕育道的種子在心中深耕發芽,如同植物生長經歷發芽、生根、長葉、長高、開花、結果,是因為其內在成長機制不斷的運轉,將外在吸收到的養份產生能幫助成長的能量,漸漸長大展現出其獨特的特質與才能。第十章說明了道籽成長的內在運行機制,依此不斷的孕化而生,其過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Thumbnail
當我們出生在這世界, 沒有那麼多概念, 直到父母,環境,學校⋯等等給我們各式各樣的概念, 可以這樣, 不能那樣, 不是說「所有」的概念都不好、 而是要知道「這些只是概念」! 如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 其實他才是真正的傳人, 但是其他弟子學生都「認為」會是「大弟子」, 這個
Thumbnail
當我們出生在這世界, 沒有那麼多概念, 直到父母,環境,學校⋯等等給我們各式各樣的概念, 可以這樣, 不能那樣, 不是說「所有」的概念都不好、 而是要知道「這些只是概念」! 如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 其實他才是真正的傳人, 但是其他弟子學生都「認為」會是「大弟子」, 這個
Thumbnail
這篇討論探討了人類對真理的追尋以及痛苦的意義。文章中提出了真理與痛苦之間的關聯性,探討了人類對於真理的不斷追尋,以及在痛苦中尋找真理的心得。
Thumbnail
這篇討論探討了人類對真理的追尋以及痛苦的意義。文章中提出了真理與痛苦之間的關聯性,探討了人類對於真理的不斷追尋,以及在痛苦中尋找真理的心得。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Thumbnail
這幾個月得出了: 『一切生成的最初 #本質, 是“#體驗” 、也是“#願力 ”, 更是 #相輔相成。』 因而做了一些表象&本質上的詮釋 萬物皆有框架、而框架如同一種「包裝」 就像透過行銷的包裝,去吸引人,那樣子 透過文字的包裝,也能去傳遞“真理”的抽象概念 (如上上篇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