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忙碌到我現在才有時間關注『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或者說,相較於去年大家對於AI的經驗程度,今年似乎就是一個高原期,很多東西去年就知道了。
- AI主導一切
- 微軟BUILD大會的主題幾乎全圍繞AI,幾乎所有重大公告都與生成式AI(GenAI)相關,唯一例外是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WSL)的開源。
- 重要公告:
- AI代理工廠願景:微軟目標成為AI代理工具的平台,推出Azure AI Foundry,預估未來將有13億個AI代理(但「代理」定義模糊)。
- Copilot Chat擴展開源:採用MIT許可證,方便開發者打造類似Copilot的擴展或改進Copilot。
- MCP支援:支援Model Context Protocol,擴展AI代理功能,連接GitHub、Figma等工具。
- Grok進駐Azure:xAI的大型語言模型(LLM)Grok將在Azure上提供,之前僅限於X平台。
- NLWeb:微軟開源項目,旨在將網站轉為AI應用,鼓勵更多網站建立AI介面。
- AI安全與合規:推出Microsoft Purview數據安全SDK,防止LLM存取敏感數據,並提供審計功能。
- 反饋:部分與會者對AI主題的過度聚焦感到疲乏,認為忽視其他核心基礎設施議題。
- Copilot定位為「同儕程式設計師」
- 與其他新創公司(如Devin、Magic.dev)宣稱AI可取代開發者的立場不同,微軟強調GitHub Copilot是協助開發者的工具,定位為「同儕程式設計師」,提升生產力而非取代人力。
- 展示Copilot在開發生命週期(從規劃到部署及值班)的進階功能,強調開發者仍需負責監督AI工作。
- AI代理應用於日常工作
- 微軟展示真實、即時的Copilot功能,與其他公司(如Apple、Devin)的誇大展示形成對比。
- 展示場景:模擬一個簡單的會議活動頁面項目,展示Copilot如何協助:
- 資訊收集:為新加入團隊的開發者提供程式碼庫上下文。
- 建立PR:根據指令自動改進Readme並開啟PR,UI清楚顯示代理代表開發者操作。
- 指派任務:可將任務指派給Copilot Agent,生成需審核的PR。
- 遵循編碼規範:參考copilot-instructions.md檔案,確保代理遵循項目風格和規範。
- 連接外部工具:透過MCP支援Figma等工具,實現如將設計轉為React程式碼。
- 草擬提交訊息:自動生成提交訊息,節省開發者時間。
- 回應程式碼審查:代理可根據PR評論執行操作(如生成架構圖)。
- 原則:
- 開發者主導,Copilot為「可靠助手」。
- 卸載瑣碎、耗時的工作,讓開發者專注於核心產品開發。
- 使用copilot-instructions.md提供持續上下文。
- 限制:AI代理不像人類能從互動中學習,上下文有限,需明確指令。
- Copilot在真實世界中的挑戰
- 微軟在內部對複雜的.NET程式碼庫進行Copilot測試,公開展示其「dogfooding」過程。
- Copilot在複雜程式碼庫中表現不如資深(甚至初級)工程師,偶爾出現滑稽錯誤,但微軟的透明度受到讚賞。
- 微軟的真正目標
- 透過GitHub和Azure,微軟致力於維持其作為大多數開發者的首選平台,並為其他新創公司提供在其平台上開發工具的空間。
- 過度樂觀的AI預測有其策略邏輯:避免因過於保守而錯失機會(如Google未充分利用Transformers,導致OpenAI崛起)。
- 其他觀察
- 不追隨AI熱潮的企業正獲得回報。
- 多數公司正在增加而非減少開發者招聘。
- 招聘初級工程師可能是一個明智策略。
- 微軟的展示雖真實,但場景過於簡單(簡單網頁項目),未反映大型、複雜程式碼庫的現實挑戰。
總結:
微軟在BUILD大會中展現了對AI的全面投入,特別是透過Copilot強化開發者生產力,而非取代人力。雖然展示了AI代理在簡單任務中的潛力,但其在複雜場景中的局限性仍顯而易見。微軟的策略是維持平台主導地位,並以透明方式推進AI工具的實際應用。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