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城號,1934年12月
山城號戰艦(IJN Yamashiro)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兩艘扶桑級無畏艦中的第二艘。該艦於1915年下水,1917年服役,最初在中國沿海巡邏,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23年,她幫助了關東大地震的倖存者。
山城號在1930年至1935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改進了裝甲和機械設備,並重建了寶塔桅杆風格的上層建築。然而,由於只有 14 英寸的火砲,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就被其他日本戰艦超越,並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扮演輔助角色。 到了1944年,她被迫承擔前線任務,在萊特灣海戰最南端的蘇里高海峽海戰中擔任西村翔二海軍中將南方艦隊的旗艦。10月25日凌晨,在與強大的美國和澳洲軍隊的激烈夜戰中,山城號被魚雷和海軍砲火擊沉,西村隨船沉沒,只有10名船員倖存。

1930年10月,山城號和航空母艦加賀號停靠在神戶灣
▪︎船艦特徵(1944年)
排水量:35300噸 長:212.75公尺 寬:33.1公尺 吃水:9.69公尺 裝置:6台水管鍋爐,75000馬力(56000千瓦) 推進系統:4台蒸汽渦輪機 航速:24.5節(45.4公里/小時;28.2英哩/小時) 續航:11800海浬(21900公里;13600英里)以16節(30公里/小時;18英里/小時)速度航行 編制:約1900人 感測器:1× 21型對空搜索雷達、1× 13型預警雷達、1× 22型水面搜索雷達 武器:6 × 雙聯裝356毫米火砲、14 × 單裝152公厘火砲、4 × 雙聯裝127毫米(5吋) DP炮、92門25公厘(0.98吋)防空砲 防護:甲板51–152公釐(2–6吋) 飛機運載:3架水上飛機 航空設施:1 ×彈射器
1917年,山城號在橫須賀測試魚雷網
|描述
該船垂線間長度為192.1公尺,全長202.7公尺,她的船寬為28.7公尺,吃水深度為8.7公尺。山城號標準排水量為29797噸,滿載排水量為36500噸。1915年,她的船員有1198名官兵,1935年則約有1400名。 在1930年至1935年船舶現代化期間,其前部上層建築擴大,並在三腳架前桅上增加了多個平台。她的後部上層建築經過重建,以容納 127 毫米(5英寸)防空炮和額外的火控指揮儀。山城號還安裝了防魚雷艙,以提高其水下防護能力,並補償額外裝甲的重量。此外,她的船尾加長了7.62公尺。這些變化使其總長度增加到212.75公尺,寬度增加到33.1公尺,吃水深度增加到9.69公尺。其排水量在滿載時增加近4100噸,達到39782噸。

蘇里高海峽海戰中的山城。
|推進系統
該船有兩組布朗-柯蒂斯直驅蒸汽渦輪機,每組驅動兩個螺旋槳軸。這些渦輪機的設計總功率為40000馬力(30000千瓦),使用24台宮原型水管鍋爐提供的蒸汽,每台鍋爐都燃燒煤和油的混合物。山城號的載煤量為4064噸,燃油量為1016噸 ,續航里程可達8000海浬(15000公里;9200英里),時速為16公里該船在海上試航期間超過了其設計速度22.5節(41.7公里/小時;25.9英里/小時),在47730馬力(35590千瓦)下達到了23.3節(43.2公里/小時;26.8英里/小時)。 在現代化過程中,宮原鍋爐被安裝在原後鍋爐房的六台新型 Kanpon 燃油鍋爐所取代,前煙囪也被拆除。布朗-柯蒂斯渦輪機被四台齒輪傳動的 Kanpon 渦輪機取代,設計輸出功率為75000馬力 (56000千瓦)。在試航中,山城號的姊妹艦扶桑號以76889馬力(57336千瓦)的功率達到了24.7節(45.7公里/小時;28.4英里/小時)的最高速度。該艦的燃油儲存量增加到總計5200噸,使她能夠以16節(30公里/小時;18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11800海浬(21900 公里;13600 英里)。
|武器
山城號的十二門 45 口徑 14 吋火砲安裝在六座雙聯裝砲塔中,從前到後編號為一至六,每個砲塔的仰角範圍為 -5 度至 +30 度。砲塔採用非傳統的2-1-1-2式排列,前後各有一對背射砲塔。 山城號最初配備了 16 門 50 口徑 6 英寸火砲作為輔助武器,安裝在船體上部的砲廓內。每門火砲可發射高爆彈,最大射程為22970碼(21000公尺),射速高達每分鐘 6 發。後來,她又安裝了六門高射角 40 口徑 3 吋防空砲,分別單獨安裝在前上層建築的兩側、第二個煙囪的兩側以及後上層建築的兩側。這些火砲的最大仰角為 +75 度,可以每分鐘 13 至 20 發的速度發射5.99公斤(13.2磅)的砲彈,最大高度為7200公尺(23600英尺)。該艦還裝有六具 533 毫米(21.0英寸)水下魚雷發射管,每側舷側三具。 在1930年代初對山城號進行現代化改造時,所有六門 3 英寸火砲均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八門 40 口徑127 毫米兩用砲,安裝在前後上層建築兩側的四個雙聯裝砲架上。當向地面目標射擊時,這些火砲的射程為14700公尺(16100碼);在最大仰角 +90 度時,其最大飛行高度可達9440公尺(30970英尺)。它們的最大射速為每分鐘 14 發,但持續射速約為每分鐘 8 發。 重建期間所做的改進使山城號的吃水增加了 1 公尺(3英尺3英寸);最前面的兩門六英寸炮被拆除,因為其姊妹艦扶桑號上的這些砲在該艦重建後在公海中被浸濕了。該艦的輕型防空武器裝備增強了八門雙聯裝25 毫米 96 型輕型防空砲。其中四個支架安裝在前上層建築上,煙囪兩側各一個,後上層建築上兩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標準輕型防空砲,但它有嚴重的設計缺陷,導致它成為基本上無效的武器。根據歷史學家馬克·斯蒂爾的說法,雙聯裝和三聯裝砲架「在射擊或俯仰速度方面缺乏足夠的速度;火砲瞄準具無法應對快速目標;火砲振動過大;彈匣太小,最後,火砲產生了過大的槍口爆炸」。防空砲的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顯著變化;1943年,又增加了 17 座單裝和 2 座雙裝,總數達到 37 座。1944年7月,該艦又安裝了另外 17 座單裝、15 座雙裝和 8 座三裝高射砲,最終配置中共有 92 門高射砲。這門 25 毫米(0.98吋)火砲的有效射程為1500至3000公尺(1600至3300碼),在 85 度仰角時有效射高為5500公尺(18000英尺)。由於需要頻繁更換十五發彈匣,最大有效射速僅為每分鐘110至120發。

碧藍航線 山城 同人創作
同樣在1944年7月,該船配備了三挺雙聯裝機槍和 10 挺單聯裝機槍,用於安裝獲得許可製造的 13.2 毫米霍奇開斯機槍。這些火砲的最大射程為6500公尺(7100碼),但對飛機的有效射程僅為1000公尺(1100碼)。循環速率可在每分鐘 425 至 475 發之間調節,但由於需要更換 30 發彈匣,有效速率降低至每分鐘 250 發。
|防護
該船的水線裝甲帶厚度為 229 至 305 毫米(9至12英吋);其下方是 102 毫米(4英吋)厚的裝甲板。甲板裝甲厚度為 32 至 51 毫米(1.3至2.0英吋)。砲塔正面裝甲厚度為 279.4 毫米(11.0英吋),側面裝甲厚度為 228.6 毫米(9.0英吋),頂部裝甲厚度為 114.5 毫米(4.51英吋)。砲塔的砲座受到 305 毫米厚的裝甲保護。指揮塔的側面厚 351 公釐(13.8吋)。此外,該艦還裝有737個水密艙室(裝甲甲板下方 574 個,甲板上方 163 個),以便在發生戰鬥損壞時保持浮力。 在第一次重建期間,山城號的裝甲得到了大幅升級。甲板裝甲最大厚度增加至 114 毫米(4.5英吋)。增加了 76 毫米(3.0英吋)高強度鋼縱向艙壁,以提高水下防護能力。

1922年起飛的雀鷹水上飛機
|艦載機
1922年,山城號在 2 號砲塔上短暫安裝了飛機起飛平台。她成功地從該平台起飛了格洛斯特雀鷹戰鬥機和索普威斯駱駝戰鬥機,這是第一艘這樣做的日本船。在1930年代的現代化改造中,船尾安裝了彈射器和可折疊起重機,並且該船配備了操作三架水上飛機的設備,但沒有提供機庫。最初的中島 E4N 2 雙翼飛機於1938年被中島 E8N 2 雙翼飛機取代,並從1942年開始被三菱 F1M 雙翼飛機取代。
|火控和感測器
該艦最初在前上層建築中安裝了兩台3.5公尺(11英尺6英寸)和兩台1.5公尺(4 英尺11英寸)測距儀,在 2 號砲塔頂部安裝了一台4.5公尺(14英尺9英寸)測距儀,在 3、4 和 5 號砲塔中也安裝了4.5公尺距儀。 1943年7月,在乾船塢中,一台 21 型空中搜索雷達被安裝在寶塔桅杆頂部 10 公尺測距儀的頂部。
1944年8月,寶塔桅杆上安裝了兩台22式水面搜索雷達,主桅杆上安裝了兩台13式預警雷達。

山城與扶桑、榛名(遠處)位於東京灣,拍攝於1930年代
|艦歷
山城號以山城國(以前的京都府)命名,於1913年11月20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安放龍骨,1915年11月3日下水。她於1917年3月31日完工,由中島佑智大佐藤忠政指揮。1917年至1918年間,她被分配到第一艦隊第一戰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沒有參與任何戰鬥,因為當她竣工時,東亞已經不再有同盟國的軍隊了,但她確實在戰爭期間在中國沿海短暫巡邏過。1922年3月29日,一架格洛斯特雀鷹戰鬥機成功從船上起飛。1923年9月,她為關東大地震的倖存者提供援助。關於山城號在1920年代的活動,我們知之甚少,儘管她於1925年4月5日訪問了滿洲的兩軍警備區,並在中國沿海進行了訓練。 該艦的重建於1930年12月18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始,更換了機械設備,加固了裝甲,並安裝了魚雷鼓。山城號的武器裝備也升級,魚雷發射管被拆除了。1934年11月15日,南雲忠一上校接任該艦指揮官,1935年3月30日完成現代化改裝,並成為聯合艦隊的旗艦。山城號於1937年6月27日開始在漫長的改裝過程,她的改裝於1938年3月31日完成。1941年初,該艦試驗性地發射了無線電遙控的川西 E7K 2 水上飛機。1941年5月24日,山城號被分配到第一艦隊第二戰隊,該戰隊由兩艘扶桑級戰艦和兩艘伊勢級戰艦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
山城號和其姊妹艦扶桑號在戰爭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日本週邊海域航行,主要停泊在廣島灣的柱島。12月8日,日本開戰後,該師團在戰艦長門號、陸奧號和輕型航空母艦鳳翔號的增援下,從柱島出擊前往小笠原群島,為襲擊珍珠港的第一航空艦隊提供遠程支援,並於六天後返回。1942年4月18日,山城號追擊剛對東京發動空襲的杜立特空襲飛機編隊,但四天後就返回,沒有取得接觸紀錄。5月28日,她在小暮二大校的指揮下,與第二戰艦支隊的其他艦隻以及阿留申群島支援小組一起起航。同時,日本帝國艦隊的大部分船隻開始對中途島進行攻擊。該艦隊由高須四郎海軍中將指揮,由日本最古老的四艘戰艦組成,包括山城號,還有兩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兩艘油輪。官方記錄並未顯示該中隊參與更大規模的中途島行動;她們將陪同山本五十六的中央艦隊,但僅在需要時向阿留申特遣艦隊提供支援。由於這些艦隻不再需要,山城號返回了本國海域,主要執行訓練任務,在內海待到1943年2月1日,在橫須賀待到9月,之後成為海軍中校的訓練船。 為了取代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的航空母艦,海軍計劃將兩艘扶桑級戰艦改裝為混合型戰艦/航空母艦,但最終選擇了兩艘伊勢級戰艦。1943年7月,山城號在橫須賀乾船塢安裝雷達和額外的 25 毫米防空砲。該艦於9月15日被短暫指定為訓練艦,然後於10月13日裝載部隊前往特魯克海軍基地,並於20日與戰艦伊勢號一同抵達。10月31日,兩艘戰艦在航空母艦隼鷹號和雲鷹號的陪同下啟航前往日本。11月8日,美國潛水艇「大比目魚號」 向「隼鷹號」發射魚雷,但未擊中「山城號」,其中一枚魚雷擊中了山城號,但未爆炸。山城號在日本恢復了訓練任務,由船長田原義置擔任指揮。5月1日,他被提升為海軍少將,但四天後因自然原因去世,海軍大佐篠田克清被任命接替他的職位。

1944年10月24日,山城號在蘇祿海遭到美國飛機的攻擊。
1944年6月美國入侵塞班島期間,試圖增援防禦的日本運兵船被潛艇擊沉。海軍參謀長神見重德主動請纓,指揮山城號運送部隊和裝備前往塞班島。如果這艘船真的到達了島嶼,他打算在沉沒之前故意將其擱淺,並使用其火砲來保衛島嶼。在聯合艦隊參謀長日下龍之介也主動提出前往後,首相東條英機批准了該計劃,但在6月19日至20日的菲律賓海戰役中遭遇決定性失敗後,該作戰被取消。 該船於7月在橫須賀進行了改裝,安裝了額外的雷達系統和輕型防空砲。9月10日,山城號及其姊妹艦被轉移至第二艦隊第二戰艦戰艦支隊。該艦曾短暫地成為西村正二海軍中將麾下艦隊的旗艦,直到9月23日他將旗幟轉移到扶桑號。她們於9月23日從吳市出發前往林加島,運送陸軍第 25 獨立混合團,並在第二天躲開了美國潛艇的襲擊。她們於10月4日抵達,西村將他的旗幟轉移回山城。隨後,這些船隻轉移到汶萊卸下部隊並補充燃料,為摧毀入侵萊特島的美國艦隊做準備。

蘇利高海峽海戰
▪︎蘇利高海峽海戰
作為西村南方艦隊的旗艦,山城號於1944年10月22日15:30離開汶萊,向東駛入蘇祿海,然後向東北駛入棉蘭老海。她們打算加入海軍中將栗田武夫在萊特灣的部隊,於是她們穿越棉蘭老島西部進入蘇里高海峽,在那裡遇到了一支埋伏在該海域的大批戰艦和巡洋艦艦隊。蘇里高海峽海戰成為萊特灣海戰最南端的行動。 10月24日09:08,山城號、扶桑號和重型巡洋艦最上號被一群 27 架飛機發現,其中包括格魯曼 TBF 復仇者魚雷轟炸機和柯蒂斯 SB2C 地獄俯衝轟炸機,由格魯曼 F6F 地獄貓戰鬥機護航,這些飛機來自企業號航空母艦。山城號上約有20名水兵死於掃射和火箭彈襲擊,一枚炸彈近距離未命中導致船體受損,船身側傾近 15 度,右舷艙底進水,直到左舷艙底注水後船身才恢復正常。 西村於20:13向海軍上將豐田副武發出電報:『我計劃於25日凌晨4:00衝入萊特灣,到達杜拉格附近的某個地點。』22:52,他的艦隊開火,損壞了PT-130和PT-152,並迫使它們在發射魚雷之前撤退。當天凌晨3點,三艘美國驅逐艦發射魚雷,於3點08分擊中扶桑號,迫使其脫離編隊。七分鐘後,山城號使用副砲開火。約3時11分,驅逐艦蒙森號和基倫號發射魚雷,其中一到兩枚擊中山城號的船中部。由此造成的損壞導致船速暫時減慢,向左舷傾斜,並導致兩座船尾砲塔的彈藥庫進水。山城號可能在凌晨03:40在船頭附近第三次遭到擊中。作為反擊,山城號的第二次攻擊擊中了PT-493號,嚴重的損傷導致PT-493號擱淺並最終沉沒,這是山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沉敵艦。
凌晨3點52分,該戰艦遭到北方由海軍少將傑西·奧爾登多夫指揮的大型編隊襲擊。首先發射的是來自三艘重型巡洋艦(路易斯維爾號、波特蘭號和明尼阿波利斯號)和四艘輕型巡洋艦(丹佛號、哥倫比亞號、菲尼克斯號和博伊西號)的 6 英寸和 8 英寸(200毫米)砲彈。六艘護衛艦艇組成戰鬥線;一分鐘後,珍珠港事件的戰艦西弗吉尼亞號率先開火,在第一次20800米(22700碼)齊射中,她用 16 英寸(410毫米)砲彈至少命中一枚,隨後是田納西號和加利福尼亞號。由於雷達設備老舊,馬裡蘭號加入戰鬥較晚,賓夕法尼亞號從未開火,而密西西比號只發射了一輪齊射,也是交戰的最後一輪,英國重型巡洋艦什羅普郡號也出現雷達故障,直到03:56才開始射擊。 主要砲擊持續了18分鐘,其中7分鐘僅針對山城號。第一發砲彈擊中了艏樓和塔式桅杆,很快整艘戰艦似乎都燃燒起來了。山城號的兩座前砲塔瞄準了攻擊者,而輔助武器瞄準了攻擊最上號和驅逐艦朝雲號的美國驅逐艦。該艦繼續向所有方向射擊,但直到凌晨4點左右轉向西行後,才能夠用船中部砲塔的另外四門14英寸火砲瞄準敵艦。4點04分發生了一次大爆炸,可能是從中間的一座砲塔傳來的。儘管火災和損壞範圍廣泛,山城號仍在04:03至04:09之間提高了射擊頻率,並在此時右舷機艙附近被一枚魚雷擊中。至凌晨4時09分,速度恢復至12節,西村向栗田發來電報:『我們將一直前進,直到全軍覆沒。我已按預定計劃完成了任務。請您放心。』與此同時,奧爾登多夫在聽聞格蘭特號驅逐艦停艦後,同時向砲擊部隊發出了暫停軍艦的航行。 山城號將速度提高到15節,試圖逃離陷阱,但此前她已經被兩到四枚魚雷擊中,在右舷機艙附近又被兩枚魚雷擊中後,她向左舷側傾 45 度。篠田下達了棄船的命令,但他和西村都沒有試圖離開指揮塔,因為船在五分鐘內傾覆並迅速沉沒,船尾先沉沒,並於04:19至04:21之間從雷達上消失。船上約1636名官兵,只有10名倖存者,其中許多人拒絕救援。
|破壞
約翰貝內特聲稱在2001年4 月發現了山城號的沉船,但無法確認沉船的身份。2017年11月25日,保羅艾倫和他的船員乘坐研究船 RV Petrel 號發現了山城號的沉船,並確認了其身份。發現時,這艘船已翻過來,但大部分完好無損,船頭折回船體上。

碧藍航線 山城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