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在考慮是否該升級新一代 iPhone,科技巨頭們早已將目光投向另一個更具潛力的市場:智慧眼鏡。這場由 AI 驅動的穿戴裝置戰爭,現在不再是實驗室裡的想像,而是眼前即將成形的現實。
Meta 的 Ray-Ban 智慧眼鏡銷量突破 200 萬副,Google 在 I/O 2025 大會上大秀 Gemini AI 眼鏡與 XR 項目,而 OpenAI 更大手筆砸下 65 億美元併購神秘新創 io,聯手蘋果設計大師 Jony Ive,誓言打造「AI 原生硬體」。
這些看似彼此競爭的產品,卻有著共同的信念:下一代主流運算平台,不會再是手機,而是貼近眼睛的裝置。🔍 Google:從搜尋巨人到穿戴裝置設計者
在 2025 年的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上,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強調:「這不是零和遊戲的時刻。」Google 不只展示了全新 Gemini 2.5 模型如何重塑搜尋、Gmail、Meet 等產品的使用方式,更強調 AI 將成為新的使用者介面(UI),而非僅是替代傳統搜尋引擎。
AI 滲透每個產品角落
- 搜尋新模式:Gemini 2.5 引入「AI 模式」,可直接在搜尋結果中以對話方式給出完整答案,甚至有「深思模式(Deep Think)」處理複雜問題。
- 智慧購物:可虛擬試穿衣物,透過 AI 協助結帳並推薦符合使用者喜好的商品。
- 生成式內容創作工具:Google 推出 Veo 3(影片生成)、Imagen 4(高畫質圖像生成),以及名為 Flow 的自然語言影片剪輯工具。
- 實境通話技術:Project Starline 更名為 Google Beam,支援 3D 視訊會議,免頭戴式裝置。
- AI Workspace 升級:Gmail 與 Meet 將具備即時翻譯與 AI 自動回覆功能,更推出 AI Pro 與 AI Ultra 訂閱制。
Gemini 智慧眼鏡亮相
Google 最令人驚艷的發表,莫過於與時尚品牌 Gentle Monster 和眼鏡新創 Warby Parker 合作,推出 Gemini AI 智慧眼鏡。這些眼鏡具備以下功能:
- 語音操控與即時翻譯
- 拍攝照片與影片
- 整合 Gemini AI 助理
Google 已投資 Warby Parker 高達 1.5 億美元,其中一半專注於產品開發。Warby Parker 剛在 2025 年第一季轉虧為盈、營收達 2.24 億美元,此合作對雙方都是雙贏。
🕶️ XR 戰線擴張:Project Aura 與 Samsung 合作的 Moohan 項目
除了 Gemini 眼鏡,Google 還推出更進階的 Project Aura,與 AR 領導品牌 Xreal 合作,搭載 Qualcomm XR 晶片,目標是打造真正沉浸式的 XR 體驗:
- 可記憶場景並辨識物體
- 導航與資訊圖層即時顯示於視野中
- 支援即時語音翻譯,以字幕方式浮現在眼前
這款眼鏡被視為 Meta 開發中之 Project Orion(消費市場名為 Artemis)的強勁對手。Google 更與 Samsung 合作推出 Project Moohan,這是類似 Apple Vision Pro 的混合實境頭戴裝置,強化其在 XR 平台戰略的多元布局。
💸 Meta:每季虧 40 億美元,仍堅信長期佈局是正解
Meta 的 Reality Labs 雖連續虧損,但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始終堅信,未來運算平台將從手機轉向眼鏡,甚至是腦機接口。自 2020 年來,Meta 已投入超過 500 億美元於 AR/VR 研發,打造專屬晶片、作業系統與 AI 模型。
Ray-Ban 智慧眼鏡成功打頭陣
與眼鏡品牌 EssilorLuxottica 合作推出的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從 2023 年 10 月問世至今,銷量已突破 200 萬副,Zuck 目標是到 2026 年年產 1,000 萬副。
這些眼鏡支援語音控制、即時拍攝與 AI 助理,成為 Meta 掌握使用者與 AI 接觸界面的第一步。
Project Orion:Meta 的野心之作
這款尚未正式推出的高階 AR 眼鏡將整合神經輸入(來自 CTRL-Labs 併購技術),實現無需觸控的操控方式。Zuck 相信,這類裝置將重塑我們與科技的互動方式,徹底擺脫蘋果生態系的控制。
🍎 Apple:行動緩慢但穩紮穩打,AI 戰略能否補上視覺落差?
蘋果目前在智慧眼鏡領域相對保守。根據 Bloomberg 報導,蘋果原訂開發的 N107 AR 眼鏡已因成本與技術挑戰而終止,但內部仍持續研發新款輕量眼鏡與 Vision Pro 的簡化版本。
Antitrust 案件牽動蘋果營收
蘋果依賴 Google 的搜尋分潤(估年收入超過 200 億美元)已成為美國反壟斷調查焦點。若法院裁決不利,可能影響蘋果獲利結構,尤其 Services 部門已貢獻其 42% 的毛利。
Siri 對上 Gemini 與 Meta AI
蘋果在 AI 助理發展上明顯落後。即便開始布局自有 AI 晶片與伺服器架構,許多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仍未上線。外界預期 6 月 9 日的 WWDC 將揭示蘋果的 AI 佈局是否能迎頭趕上。
🤖 OpenAI + Jony Ive:AI 原生硬體的新希望
OpenAI 花費 65 億美元併購由前蘋果設計師 Jony Ive 共同創辦的硬體新創 io,這個舉動震撼整個科技產業。兩者希望打造的是一種「重新想像人機互動」的 AI 裝置,不再依附傳統應用程式,而是以 AI 為核心驅動的硬體平台。
雖然目前相關產品細節尚未公開,但有業界人士認為,這個項目將挑戰蘋果在硬體設計上的權威地位,延續 Steve Jobs 對簡約美學的堅持,同時將 AI 作為核心功能,而非附加配角。
Google、Meta、OpenAI、Apple……這些科技巨頭的佈局方向已不再只是強化手機效能,而是全面進軍「眼鏡界面」,企圖掌握用戶與 AI 的第一接觸點。未來我們或許不再需要低頭滑手機,而是透過眼鏡語音下指令、翻譯外語、拍攝畫面,甚至以更自然的方式與人工智慧對話。
對這場新世代平台戰爭來說,勝出者不只是誰推出更酷的產品,而是誰能打造一個更直覺、無縫的 AI 互動體驗。戴上這副智慧眼鏡,你可能就戴上了未來世界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