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北文學季的特展中,有一個主題是「作家風格試紙」。給逾 30 位作家一個共同的題目(如圖),邀請他們以自己的風格撰寫內容。觀看的當下真的覺得「啊,這就是文學無可被取代的部分」,每個人書寫的筆觸、切角都好不同,也在其中收穫了許多和自己氣味相投的作品(和作家)。

嘗試自己寫了一段:
客廳有一幅拼了好久的拼圖,之前跟你提過,滿是綠色爬滿藤的那幅。
那天和你見面後,跟朋友相約一起把它拼完。那五個小時間我們不斷比對綠的、褐的色塊,把畫面拼湊起來。可就是少了那一塊,最不起眼的、在角落的青苔。已經好久沒有快要完成一幅拼圖的悸動了,我好想拼起來。
朋友告訴我,拼圖一向是商業量產,只要再買一幅,就可以找到那一塊,把缺的苔蘚補起來。或者反正他在邊邊角角,在長滿植物的叢林中,有誰真正苔蘚的存在?他要我別放在心上,沒有那一塊還是很壯闊的畫面。
但那怎麼可以?這太荒唐了。我怎麼可以為了一塊小圖而去買一整幅拼圖?我怎麼可以放任那塊空缺?怎麼可以就缺了那塊。
拼不起來的就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