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轉折,我對此感到有點興奮,卻也同時好奇著該如何在一個領域中長期耕耘、持續前進?因而開始閱讀《恆毅力》(Grit)這本書。
網路上已有許多關於本書的介紹,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更大程度的闡述我在其中的觀點、以及下一步想要執行的方向,而非書本內容本身。
恆毅力是什麼?
恆毅力化為一句話會是:找到一個你有熱情的目標,並長期、積極投入。
作者 Angela Duckworth 指出成熟的恆毅力包含四個特質:興趣、練習、目的、希望,這四個特質通常是依序逐漸成長的。以下簡單闡述這四個特質的內涵。
興趣
是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雖然有一兩件討厭的雜務,但整體工作還是令你深深著迷,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這個特質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多數人其實不擅長他們熱愛的事物」。成長的歷程中,聽見了他人很多:「你的興趣其實表現的不怎麼樣」的評語,無論是對著自己、或是對著其他人的產出。誠實的說,這樣的語句曾令我感到很受傷,有時會想不如安靜的藏著自己的興趣,不公開、不談論,就不會被評價。然而也錯過許多變得更好的機會。
「多數人其實不擅長他們熱愛的事物」意味著「多數人都需要透過一次次練習才能擅長他們熱愛的事物」。如果你也害怕表達自己的熱愛,想與你分享:擁有自己熱愛的事物,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接下來你可以勇敢為自己踏出第二、第三、第四步,直到你熱愛的事物也成為你擅長的事物。
練習
練習是一種持續想要變得更好的渴望,和自滿正好相反。那是一種正面的心態,不是負面的。他們並不是對過去的表現感到不滿意,而是向前看,想要持續成長。
這裡的練習「刻意練習」,亦即為自己設定目標 → 檢核 → 調整的練習歷程。
不過經歷過刻意練習的你,可能會發現這不是段容易的歷程。因為過程中搭配著檢核,更多時候會產生自我評價或是討厭,怎麼一直達不到目標、「我就爛」的心情。因此書中提及「練習沒有『情緒後果』的犯錯」使我感到興奮:
他們教老師故意犯錯,接著面帶微笑說:「噢天啊,我以為那一堆裡面有五塊!我們再數一遍! ㄧ、二、三、四、五、六!有六塊!太好了!我學到我數的時候,手指應該觸碰每一塊!」
在這裡我想 highlight 老師的角色。為何「老師」是重要的?因為老師經常是在教室場域中「決定後果」的人。舉例而言:若在學生算錯時,老師的反應是:「你怎麼連這麽簡單的問題都會錯!」的指責;久而久之,學生會將這樣的語句內化在每次失誤的情境中:「我怎麼連簡單的問題都會錯!」。反之,若教師能夠「示範」在失誤的歷程中的獲得與學習,也能夠幫助學生知道下一次自己遇到類似的情境可以怎麼反應。
如果你也內化了自責的語句,想要改變這樣的自我對話,可以想像自己是自己的老師、或是生命中溫柔堅定且有份量的楷模,想像他會怎麼在你犯錯時跟你說話,也許就能更靠近「沒有情緒後果的犯錯」一點唷。
目的
(the inten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
深深相信你在做的事情很重要。腦海裡出現的聲音是:「我做的事情很重要,對我和其他人來說都是如此。」
書中提到培養目的的三種方法,我覺得很受用:
- 大衛耶格:思考你已經在做的事情如何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
- 瑞斯尼斯基:思考如何用小規模、但是具有意義的行動改變現在的工作,讓他貼近你的核心價值觀。
- 比爾戴蒙:找一位有明確目的的榜樣,從他的身上尋找靈感。
「想像 15 年後的你,你覺得那時候什麼對你最重要?」、「你能想到誰的人生激勵你成為更好的人嗎?那個人是誰?為什麼?」
- 比爾戴蒙:找一位有明確目的的榜樣,從他的身上尋找靈感。
而更令我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目的還需要第二次的啟發:「意識到自己可以發揮影響力。」回想過往我覺得更有動力前進的時刻,很大程度建立在意識到自己可以發揮影響力之上。這個影響力可能小至:作為老師時,看到學生學會用我們一起練習的方式思考;作為 PM 時,看到 user 因為對話而豁然開朗的樣子。這些都促使我更堅定與打磨自己的目的。
希望
是一種能夠面對各種處境的毅力。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未來。
希望結合了 Carol Dweck 的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以及 Martin Seligman 的解釋風格。
Martin Seligman 著名的習得性無助實驗,簡短說明是在實驗中長時間讓小狗沒有控制感的被電擊,久而久之,實驗中 2/3 的小狗習得無助,即使放到可控制電擊的環境中,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透過行動讓電擊停下來。
但是在 Seligman 發表這個研究時,有位精神科醫師 John Teasdale 舉手指出:「這個理論是完全不對的,賽利格曼輕描淡寫的帶過去一個事實,即有 1/3 的受試者(小狗)是不會變得無助的。為什麼不會?」這個「不會」來自於解釋風格,也就是當面對壞事時,能夠相信這個壞事只是單一事件(普遍性)、短期(永久性)、不是我「這整個人」的問題(內外在性)。
舉例而言,在恆毅力的情境當中,如果我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有了挫折,我如果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爛人,我這輩子就是這樣了」 vs. 「這是個特別的經驗,我可以思考下一次如何調整」,前者喪失了希望感,而後者則幫助我們看見洞穴裡的光。(故事來源:《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5 分鐘行動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被恆毅力的概念鼓舞,邀請你起身行動。如果目前還沒有想法,我思考了 4 個接下來可以運用 5 分鐘啟動你的恆毅力的行動,讓我們一起做做看吧!
- 針對「興趣」:花 5 分鐘寫下任何你感到有興趣的事情,不管他的客觀表現如何。全部選完後,挑選 1 個出來,上網查查(或詢問 GPT)「練習___的方法」,把這個興趣變得卓越!
- 針對「練習」:回顧這一天你做的事(舉例:如果你是考生,檢視今天的讀書狀況),並為自己列出一個調整的方向。
- 針對「目的」:思考你已經在做的事情如何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讓你的目的再次發光。
- 針對「希望」:提出一個最近讓你感到沮喪的情境,想想自己是如何認知這件事的,並運用 Growth Mindset 改寫他。
希望《恆毅力》可以持續激勵我們往各自有熱情的方向邁進!期待你的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