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的歷史電影往往喜歡拍攝兩軍正面激烈的大規模會戰,但對歷史上的拜占庭帝國而言,正面交鋒並非上策。拜占庭更傾向用外交和策略狡詐地挫敗敵手,以避免消耗多餘兵力。
其中一次經典案例,發生於1107年,「波西蒙德十字軍」攻擊拜占庭。「塔蘭托的波西蒙德」是諾曼人大貴族。諾曼人當時盤踞在義大利南部,經常想跨海侵略巴爾幹半島,跟拜占庭帝國是老冤家了。
而波西蒙德伯爵是第一次十字軍的大將之一。他利用自己十字軍老將的聲望,號召起了一次新的十字軍,但意圖卻不只在援救聖地,更是藉機攻擊拜占庭帝國,完成諾曼人的野心。
於是,在1107年十月,波西蒙德十字軍跨海到巴爾幹,圍攻亞得里亞海的大港杜拉索(Durrës,當時叫Dyrrhachium)。這個港口不只有海運意義,同時也是巴爾幹交通大動脈,古羅馬大道「埃格納提亞之路」(Via Egnatia)的西端終點,擁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意義。
面對杜拉索被圍的危急狀況,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賽一世卻不急著率軍馳援大港。
相反地,他派遣軍隊壓縮十字軍的補給路線,並阻礙他們在當地蒐羅糧食。
此外,他暗自派人聯絡十字軍陣營的貴族,出以重利,賄賂他們叛離波西蒙德。
最後,再加上長期圍城下,十字軍陣營開始爆發瘧疾和痢疾的災情。
於是,在近一年之後,1108年九月,十字軍師老兵疲,而波西蒙德眾叛親離,圍城軍自行崩潰。波西蒙德被迫簽下「迪沃爾條約」(Treaty of Devol),承認自己是皇帝的附庸。
皇帝主力軍在完全沒有正面決戰的情況下,就取得了戰略勝利。可說是典範般的拜占庭式勝利。
&
圖片:阿列克賽一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Alexios I Komnenos.jpg"
資料來源:
Jonathan Philips, 《The Second Crusade: Extending the Frontiers of Christendom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