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我記得:當記憶離去,我們還記得愛的模樣。
劉若英執導的首部台劇《忘了我記得》,沒有華麗敘事,也沒有刻意煽情,卻在每一幕都深深牽動人心。這部以「失智」為主題的影集,由謝盈萱、秦漢主演,不只是講述一段父女的生命交織,更是在探問:當我們最愛的人不再記得我們,我們還能怎麼愛?
失智,從不是一場單人旅程。它讓病人失去了現在,也讓家屬走進一場無聲的告別。
「你忘了我沒關係,因為我還記得你。」
這句台詞,我個人覺得是成為全劇最動人的核心之一。
我們常以為記憶才是情感的憑證,但這齣戲讓我重新思考,也許真正的愛,是當對方不再記得你時,你仍願意站在他身邊,做他的現在和未來。
劇中的秦漢飾演一位逐漸失智的父親,謝盈萱飾演的女兒則在照顧與陪伴中,一次次與自己過去的情感做碰撞。她一方面是失智父親的女兒,一方面也是一個在人生路口掙扎的女性,夾在婚姻、責任、自我與親情之間。
真實的故事,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我在觀看這部劇的過程中,想起了我的家人。
我的姑丈,在人生的後期逐漸走向失智。他會時而想起我們,時而完全遺忘,那種記憶閃爍的過程,像是一場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漂流。最終,他還是離開了。而陪伴在他身邊的姑姑,原本還能照顧自己,但隨著歲月推進,不知何時,她也慢慢失去了照護自己的能力。照顧他們的菲傭,成為家庭記憶的延續者,也成了那條繼續牽著手的線。
而今,姑姑她也逐漸忘了我們。
那是一種被慢慢遺忘的痛,不劇烈,卻無法抵擋。你會看著熟悉的眼睛對你茫然,卻仍想溫柔地握住那雙手。
「人生這條路,有些事你忘了,但你的身體記得。」
這句劇中金句,一語成真。我深深相信,即使語言、記憶消失了,但身體會記得愛過的痕跡。
劇中,秦漢有一段時間無法說出女兒的名字,卻還是會在她出現時,眼神閃過一種特別的光。那是某種本能的熟悉,讓人動容。
我想起姑丈即將離世的那段時間,雖然他幾乎已不認得任何人,但當姑姑牽起他的手時,他會用力回握。那個力道微弱卻真實——像是用最後的力氣告訴她:「我還記得你。」
女性角色,在遺忘與記得之間堅強著
謝盈萱的角色,讓我特別有感。這部劇雖然聚焦在父親的失智,卻同時也是一部書寫女性內在成長的劇。她是一位女兒,一位妻子,也是一位夾在家庭與人生夾縫中的中年女性。
她不是傳統戲劇中的悲情角色,而是千千萬萬正在照顧家庭、承受情感壓力的現代女性縮影。她在崩潰與堅強之間拉扯,也在一次次的照顧中,慢慢找回自己。
有一幕,她望著父親的背影低聲說:
「你不知道,我有多怕有一天,我也會變成你。」
那不只是對失智的恐懼,更是一種身份的裂縫。在親人失去記憶的同時,我們也像是跟著他們,一起失去了過去定義自己的方式。
記憶會走丟,但愛會留下來
《忘了我記得》最動人的地方,不在哭戲,不在高聲吶喊,而在靜靜地陪伴。
那些失智過程中的斷裂、重來、遺忘與不斷記得,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的人生階段。
劇中的卡司強大,每一位都演得極為自然與貼地,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種無法言說的深情。
秦漢說:「這部戲我就是引哭體」,他幾乎不需要表演,光是站在那裡,觀眾就已經鼻酸了。(好幾幕讓我眼眶泛淚🥹🥹
這是對時光的致敬,也是對人性的柔軟深深一鞠躬。
願我們都記得,愛的模樣,多跟家人們說:我愛您。
失智,是遺忘的開始;但《忘了我記得》提醒我們:愛,是一種不被遺忘的力量。
我們無法控制時間,也無法阻止記憶的流失。但當一個人忘了世界,若我們還願意記得他,那就是愛最深刻的證明。
「記憶會走丟,但愛,會留下來。」
謝謝這部戲,讓我重新回望那段照顧家人的時光,明白那些被遺忘的日子,其實仍然充滿愛。
故事還沒完,風景還在路上。而我相信,在流動的時光裡,我們還會再次想起那個溫柔的身影,並用愛,默默記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