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型重型機車(簡稱重機)族群,長年為爭取上國道的正當權益而努力,但至今卻仍被政府以「安全疑慮」、「民意反對」、「地方不配合」三大理由擋在門外。這些理由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根本站不住腳。當國際早已普遍開放重機合法使用高速公路,台灣卻仍舊活在偏見與恐懼裡,這不只是制度落後,更是對數十萬機車騎士的污名與打壓。
一、所謂「安全疑慮」根本不合邏輯
政府最常見的說法是:「重機在高速公路上容易發生危險」,但真正會出事的從來不是「車種」,而是「人」。難道小客車就不會飆車、追撞、疲勞駕駛?而且被允許上國道的,是550cc以上具備ABS等安全設備的大型重機,不但性能比很多老舊汽車更穩,更經過高強度考照制度才能上路。請問,到底是哪裡危險?
如果安全是標準,那就該一視同仁執法,而不是選擇性針對重機。無視數據、以偏概全,只會讓政策失去公信力。
二、「民意反對」不能當作懶政的藉口
政府還說「民調顯示六成民眾反對重機上國道」,但我們想問:這些民眾有真正了解重機嗎?還是只是被長期媒體渲染「飆車族」的負面標籤洗腦?
如果當年同性婚姻、能源轉型都照「多數民意」走,那社會還能進步嗎?民主不是多數暴力,政策制定更不該以無知為依據。政府的責任是引導大眾認識事實、破除刻板印象,而不是順著偏見逃避改革。
三、地方意見分歧是中央無能的結果
台灣交通政策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中央毫無魄力統整。重機在台南能上快速道路,在台北卻連內側車道都不能騎。這不是「依法行政」,這是政策分裂、制度錯亂。
中央政府本有足夠權責推動試辦計畫、統一標準、完善配套,卻選擇把責任丟給地方,導致一盤散沙的現況。地方政府怕事、怕吵,中央政府卻選擇「順水推舟」地懶政到底。誰該負責?我們心知肚明。
重機不是問題,是被歧視的對象
騎重機的人繳同樣的稅、考更難的駕照、用合法的方式騎乘,但卻在制度下被當成「不安定因素」。這不是公共安全的問題,這是階級與文化的偏見問題。
政府與其說是打壓重機,更像是不願意面對一個不屬於主流話語權的群體。他們沒有公會、沒有資源、也不容易成為選票的主體,所以就被犧牲掉了。
結語:改革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台灣重機政策卡關超過十年,不是因為重機太危險,也不是因為民意不能接受,而是政府根本「不想處理」。怕爭議、怕麻煩、怕民怨,所以選擇什麼都不做。這種態度,才是真正讓台灣停滯不前的病根。
制度落後不丟人,丟人的是政府連改都不敢改。台灣該問的不是「重機能不能上國道」,而是「政府到底敢不敢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