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悲劇不斷,台灣還要等在新北市又一次重大交通事故後,我們再次看見令人心碎的畫面,也再次聽見那熟悉的流程:哀悼、嘆息、賠償。
問題是,這一切早已成了我們社會的「例行公事」。
我們為罹難者與家屬致上最深慰問,並為逝者默哀。然而,我們不能停留在悲傷,更不能對現狀視若無睹。因為這場悲劇,不只是偶發的個案,而是制度失靈的結果。
高齡駕駛只是冰山一角,政策根本沒跟上
台灣交通安全顯然出了結構性問題。從高齡駕駛事故頻傳,到道路設計與用路人教育的長期缺位,暴露的不是偶發失誤,而是系統性失能。
中央與地方的角色錯置,也是一大根源。地方政府即使努力改善人行道與標線,但如果沒有中央統籌資源、修法與配套,只會淪為零碎修補,無法扭轉大局。
以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推動的「綠色人行道」為例,就曾有效降低事故率達六成,證明改革是有效的。問題不是改革沒用,而是欠缺決心與執行力。
當選票凌駕人命,交通部的缺席令人憤怒
作為最高主管機關,交通部理應負起制度改革的重責,但現實卻是:為了選票與政治壓力,政策傾向妥協、保守,甚至躲在技術細節後不願承擔責任。
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每年投入龐大預算在交通建設與安全改善上,但事故改善幅度有限。這暴露了我們在資源配置、執行效率與法規設計上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常看到「行人專用時相」喊了很久卻推不動,執法鬆散、地方配合不一致。結果就是民眾無所適從、違規行為層出不窮,各種用路族群彼此對立,誰也不信誰。
我們還要等到下一場悲劇嗎?
制度性問題不能靠一場場新聞輪播來提醒我們什麼該做。交通安全的改革不該只是悲劇後的附和,而應是全民共識與中央主導的具體行動。
台灣不該繼續當一個「行人地獄」。政府不該再把人命交給運氣與哀悼來承擔。
我們作為公民,也有責任不再沉默。我們必須持續監督、發聲,讓改革不再拖延,讓交通不再是生命的絕路。
讓這一次的悲劇,不再只是又一場悲劇。
讓道路,真的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安心通行的空間。
什麼時候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