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經典的戲劇理論,稱為:桌下炸彈理論(Bomb Under the Table Theory),解釋電影如何透過觀眾與角色間的「資訊差」(Dramatic Irony),創造緊張、懸疑與參與感。
🎬希區考克認為要創造強烈戲劇張力與觀眾情緒投入,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角色與觀眾都不知道炸彈存在
- 兩個人聊天,突然桌下炸彈爆炸。
- 觀眾只會感到瞬間的震驚,但不會有持續的情緒累積。
方法二:觀眾知道炸彈存在,但角色不知道
- 兩個人聊天,觀眾早就看到桌下放了一顆炸彈,並顯示倒數計時。
- 此時觀眾會極度焦慮,因為知道炸彈即將爆炸,但角色毫無察覺,還若無其事地繼續聊天。
- 這樣一來,觀眾的情緒張力會被拉得很長、很緊張。
如果你想製造驚嚇(Shock)就突然炸掉它,
但如果你想製造懸疑(Suspense)必須提前告訴觀眾炸彈在哪。
🎬 理論核心:資訊差(Dramatic Irony)
這種技巧稱為:劇情反諷(Dramatic Irony),意思是觀眾掌握的資訊多於劇中人物,因此觀眾的情感體驗會更強烈、更複雜。例如:
- 《無間道1》觀眾知道梁朝偉、劉德華分別是警察及黑幫臥底,因此,雙方的每次對話都令觀眾有種偷窺的懸疑感。
- 《逃學威龍1》第一集,觀眾知道周星星是警察,劇中人物卻不知,觀眾期待他每一次可能曝光的瞬間,都會產生期待的喜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