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末,建築技術已經能蓋出十幾層高樓。但那時的人類遇到了一個問題:越往上爬,越難生活。假設你住在第十二樓,每天得靠雙腳走上去,那你會怎麼做?
當時的建築師就開始設想,如果我們真的有一天蓋到一百層樓,那該怎麼辦? 他們想到的解法是,在每十層樓設置「生活機能圈」:一層做市場、一層放水塔、一層做郵局。這樣人們不用常常下樓,也能在樓上過得下去。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真正改變一切的,不是生活圈的規劃,而是電梯的發明。電梯一出現,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樓層不再是限制,百層大樓不再是夢。甚至,一棟樓的「好壞」變成了「住越高越好」。整個城市的天際線,也從此改變。
這個故事,很像我們今天面對 AI(人工智慧)的樣子。

我們正站在「還沒發明電梯」的AI階段
AI 已經存在,但我們多數人還在用它做文章生成、畫圖、總結報告、排程會議。就像當年人類會用樓梯硬走到12樓一樣,我們在用傳統的想像框架使用一個顛覆性的技術。
我們還無法真正理解,AI 到底可以帶我們去哪裡。這不是因為我們太笨,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還在適應這個技術能「直接跳過樓層」的能力。
這就是「電梯效應」的真正意涵:當一項新科技問世,真正顛覆的不是現況,而是我們的想像力極限。
用現在的眼睛,我們可能看不到未來的AI用法
就像當時的人類用「生活圈」解決高樓難題,今天我們也正用「協助寫履歷」、「幫忙摘要」這些功能去試著理解 AI,但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舉幾個今天我們正在做、但還不太敢相信它能做好的事情:
- ChatGPT 幫你寫腳本,但我們還不太放心交給它去拍片。
- AI 幫你生成圖表,但你還是得自己開會解釋。
- Copilot 幫你寫程式,但你還是要手動測試、部署。
我們仍用「輔助工具」的方式去理解 AI,雖然原因在於現在的AI技術還不夠完善,但就像當年沒人能想像「辦公大樓可以沒有樓梯只靠電梯」一樣,未來我們可能也會看到:有些產業根本從頭到尾只靠 AI 就能營運。
AI未來可能實現,但我們現在還無法完全想像的事,而它們其實已經在萌芽
1. AI 全自動生成影片並自我優化流量與變現
你只要輸入主題,它會幫你:
- 撰寫腳本
- 配音
- 動畫合成
- 自動發布到 YouTube
- 甚至根據留言回饋生成下一集
未來,一人頻道可以變成AI團隊的自動內容工廠,不再需要剪輯師、攝影棚、社群小編。
2. AI個人律師與個人會計系統的整合
透過語音或簡訊與 AI 對話,它可以:
- 讀取你的契約、稅務、財報
- 告訴你這條條款有什麼法律風險
- 幫你生成報稅、申請補助
- 甚至即時代表你出庭虛擬代理(未來法規允許的話)
相信如果關注AI的你,就曾看過法院開庭時有人用AI幫忙打官司的新聞,未來的法律與財務專業,可能不再需要「人」,而是你買的AI代理人格。
3. AI 輔助的跨語系人際溝通器
你可能在餐廳對一位德國客人講中文,而他聽到的就是德語,無時差。AI自動翻譯語氣、情境、方言、非語言行為。
語言將不再是國界,而是個人化即時轉譯的輸入方式。
4. AI 生成城市管理決策模型
未來市長可能在 AI 幫助下模擬交通、社會治安、垃圾處理,快速看到各種政策「實施後的預演結果」。
城市不再靠人為主觀經驗治國,而是由數據與模擬支持的政策沙盒決策。
5. AI 運行你的人生:你有一個「你平行宇宙版本」的助理
這個 AI 根據你所有的社群內容、信件、履歷、照片、情緒紀錄模擬一個「未來的你」。你可以問它:「我該不該換工作?」「這個人適合我交往嗎?」它會以AI人格化的方式與你討論,甚至成為你人生的思考外掛。
6. AI 讓全球勞動缺口趨近於零:補上沒人做的工作
面對少子化、高齡社會與移工短缺,AI 將進入生產線、服務業、客服、照護、農業、配送、交通等無人願意投入的行業,取代或補位「缺工人但非高技術」的角色。
例如:
- 餐廳用 AI 聲控與自動點餐機取代外場點餐
- 長照中心導入 AI 看護機器人偵測跌倒與用藥提醒
- 倉儲與物流全面由AI系統協調自動搬運與分類
這不僅減少人力壓力,更是少子化社會「不靠生育率也能延續社會運轉」的救命解方。
7. AI自動生成並運營虛擬品牌與企業
從設計Logo、建站、產品開發、客訴回覆、廣告行銷、客服經營,全由AI執行。未來可能出現完全「無人營運」但賺錢的虛擬企業,品牌主只是策略總監。
8. AI 作為即時情緒輔導者與心理支援
AI可聽懂你的語氣、表情、文字脈絡,給予實時的心理建議或轉介資源。不是冷冰冰的程式,而是經過行為心理學、臨床語料訓練的「溫暖傾聽者」,大幅補足心理師與社工人力不足的社會現實。
9. AI 可協助環境重建與災害預警
結合即時感測器、氣象預測與生態模擬,AI可提前預警山崩、洪水、火災,甚至模擬地球生態修復模式,提供最佳植林、綠能配置與土地復原建議,是人類重建地球的重要助手。
10. AI 將成為教育個人化導師,終結「一套教材教全部人」的時代
未來每個人都有一個 AI 導師:知道你數學卡在哪、英文哪裡怕講、歷史哪段不熟,並為你設計屬於你的學習模式,讓教育回到人性本位,而不再是照課綱填鴨。
電梯出現後,我們從來沒回去走樓梯
當年人類預想在每十層樓建一個生活圈,但結果是,我們蓋了100層樓、一部電梯上去只有15秒,我們甚至住在頂樓,把生活圈放在最上面。
AI的出現,會讓原本解題的方式失效,也會讓我們重新定義問題本身。
現在你看到 AI 是幫你寫履歷,未來它可能直接幫你找到理想工作,模擬你過去的面試表現,修正你的人設,重新安排你的人生劇本。
我們不是不理解 AI,而是還沒學會用它重新想像這個世界。
當你開始這麼想,你就正在發明下一部「通往未知樓層」的電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