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錄習慣談文創的工作日常與觀察力
有一次,一位朋友忽然問我:「我看你很常拍照耶,很多時候大家只是拍個紀念而已,你為什麼總是拍得那麼頻繁?」
我笑了笑,回他一句:「這不是單純的拍照,是我的工作習慣。」
很多人把拍照當作旅行或活動中的點綴,是一種情感的紀錄,但對我來說,它早已變成一種工作方法,也是我和這個世界保持連結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化創意產業裡,拍照的意義早已超越「記錄當下」,而是變成我理解人、認識產業、捕捉靈感、甚至建立資料庫的關鍵手段。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性:碎片、流動、無常
我工作的領域,很多是專案型的合作。每一場活動、每一場會議、每一個創作者,可能今天才認識,明天就各自回到不同的軌道。我們不一定有長期共事的機會,有些人甚至可能一兩年才見上一面。
這種高度零散與流動的工作形態,讓人很難靠單純的記憶維持關係與脈絡。說得直白一點,人腦不是資料庫,我們不可能記住每一位合作對象的臉孔與故事。
所以我選擇用拍照的方式,讓自己不僅記得「這個人來過」,還記得「他當時的神情、他參與的事、他說過的話」。這樣當未來需要再合作,或在其他專案裡想起對方,我能回頭查閱,迅速建立起熟悉感與信任感。
影像,其實是一種延伸觀察的技術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看過」一件事,但其實那只是表面的瀏覽。拍照,尤其是有意識地去拍照,是一種更深入的觀看與思考。
當我拿起相機或手機,並不是隨手亂拍,而是透過取景、構圖,去感受現場的氛圍與人物的互動。這樣的動作,讓我得以更精確地觀察到別人的特質:一位創作者在展場中如何佈局他的作品?一位講者在演講中如何用手勢強化語氣?一場市集裡,觀眾的目光都被哪些細節吸引?
這些都是未來可以拿來分析、回顧與應用的素材。不只是照片而已,而是一份份關於人與創作行為的資料。
拍照累積的是一種「文化感知力」
當我翻看過去的照片,不只是回憶,也是一種再學習的過程。我可以回想當時的空間配置、人流動線、活動安排,甚至是現場音樂與光線搭配的感覺。這些都變成我日後設計其他活動時的靈感來源。
特別是文創領域,每一位工作者的背景、風格與價值觀都不一樣。你不能用單一標準去看待每個創作人。這時候,照片幫助我慢慢建立起一種「非語言式的文化理解」,例如:這位手作設計師的擺攤風格偏向極簡,他可能傾向安靜地與人互動;那位街頭藝術家喜歡強烈色彩與音樂,他可能重視現場氣氛與自由感。
這些資訊無法只靠口頭問答獲得,而是來自長時間的觀察與影像資料的累積。拍照,讓我在文化差異中保持敏感,並能給予更有針對性的協助與建議。
將影像化為資料庫,是創作者的未來資源
或許有些人會問:「拍那麼多照片真的用得到嗎?」
我可以非常篤定地說:「會,而且會越來越重要。」
因為這些影像不只是靜態的記錄,而是一種時間軸上的資源。當你累積足夠多的資料後,就能建立出一種「非線性經驗圖譜」。你能夠迅速找出過去與某人合作的紀錄、回顧某場市集的佈局、甚至分析某類型產品的視覺風格趨勢演變。
這些影像,最終會轉化為你對產業的理解與判斷力。你就能更清楚地判斷,某個案子為什麼成功、某個活動為何失敗、某位創作者的作品為何深得人心。這不再是憑直覺或運氣,而是來自「可被檢索與比對」的累積。
拍照,是一種同理的訓練
最深層的意義在於,拍照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同理心的練習」。
當我願意為對方拍下一張照,我其實是在說:「我看見你了,我希望未來還能記得你。」
這份拍照的動作,不只是為我自己留下資料,更是向對方傳遞出一種尊重與在意。當我們身處一個合作極其碎片化的產業,每一份記錄,都是一種認真對待的證明。當你把別人放在心上,別人也會記住你。
習慣的養成,是對工作的體認,也是對人的尊重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能夠對這些文創產業的人事物講得這麼清楚?」
我總是淡淡一笑,說:「因為我用眼睛去觀察、用相機去記憶、用心去理解。」
拍照,只是我與世界互動的一種方式,它讓我能更深入地認識人,也讓我能在長時間裡積累出對產業的理解與洞察。這不是特別的能力,而是一種工作習慣,是我選擇用來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橋梁。
所以每一次舉起相機,我不是單純想留下畫面,而是想說:「我在這裡,我願意理解你,記得你,也希望未來能再次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