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
打開門,外面的世界全是垃圾;如果你想喝水,杯子裡漂著塑膠碎片;
如果你想呼吸,空氣裡都是微粒。
這聽起來像末日電影?
但對小金魚羅莎來說,這就是她的每一天。

🔹封面很乾淨,
上半部是淡藍色的留白,
下半部則鋪滿了深藍線條畫成的寶特瓶。
主角是一位穿條紋衫、戴水手帽的男子,
他坐在一艘簡單的木船上,
船身寫著「SOS WATER」。
船上放著一個透明的圓形魚缸,
裡頭有一尾紅色小金魚。
擠在一起的寶特瓶看起來像海,
甚至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場海上冒險。
但再看一眼就明白了,
這片海並不流動,也不發光,
只是靜靜堆積的垃圾。
這不是大海,是困住所有生物的塑膠地毯。
封面已經說明一切,用的是最平靜的語氣,
只是默默把畫面呈現在眼前,
如果這是你看到的世界,
你會怎麼稱呼它?

🔹故事的開頭,是街角。
兩袋黑色垃圾,一個玻璃魚缸,
還有一尾紅色的小魚,
小魚像是被暫時擱置在這個世界的邊緣。
然後,水手出現了,
他只是個路過的人,
看見了那尾魚,停下腳步。
小魚羅莎主動開口希望可以做朋友,
就這樣,水手拉洛和小魚羅莎成了朋友。

羅莎對水手說,
她想要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更美好」是什麼意思呢?
這三個字把她的處境說得再清楚不過,
她現在的生活並不「好」,
她沒有生氣,沒有指責,
只是說出了自己的願望。
從這一句話開始,水手和羅莎踏上旅程。
他們不是要拯救世界,
只是在找一個可以安心活下去的地方。

🔹他們來到一個看起來像池塘的地方,
有水,有長椅,有噴泉、還有黑天鵝。
遠看似乎可以安居,至少比垃圾堆好太多。
但池水裡漂滿寶特瓶,
噴泉不是石雕,
是一個立在池中央的巨大水瓶,瓶口不斷噴水。
看起來不像被人丟進去的垃圾,
而是原本就存在那裡的一部分。
人們讓它變成了風景,
像是默認了這就是世界的樣子。
羅莎說:「我們再找找別的地方吧。」

🔹畫面轉冷,來到一片幾乎沒有色彩的地方,
水手站在一艘巨大的黑色船頭。
他低著頭,看著眼前的冰層,
像在衡量該不該下去,還是該轉彎。
遠方站著三隻北極熊,鼻子貼近地面,
正在嗅聞散落在雪地上的幾個寶特瓶。
牠們沒表現出警戒或驚慌,動作甚至有些習慣,
像是牠們已經知道這些東西的味道,
不陌生也不意外。
這一頁幾乎沒有語言,
只有「來到遙遠的北極。」這樣一行字,
像記錄行程的隨筆註記。
卻給了我一種非常「遙遠」的感覺,
這種遙遠不是地理距離,
而是想像力與現實的落差。
我們以為越遠的地方越純淨,
實際上,不過是更安靜的被汙染著而已。

🔹他們往更遠的地方走,
穿過一片畫得很繁密的叢林。
但畫面正中是一頭河馬,
張開大嘴,正把寶特瓶一個個吞進肚子裡。
這個畫面只有「探索熱帶叢林。」幾個字,
靜靜的放在畫面中央,讀者或許會感到不安,
但水手和羅莎只是看著,然後轉身離開。
這裡也不是羅莎的地方。
🔹他們到過許多地方,
艾菲爾鐵塔出現在畫面右側,
標示著這趟旅行穿越了語言、地理與文明。
不論他們去到哪裡,寶特瓶如影隨形,
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
而是建築的一部分、交通工具的材料、
甚至出現在天際線上,像雲一樣擋住陽光。
書上寫著:
「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能看到它們的影子。」
這句話很簡單,份量卻很重。
🔹這個故事裡沒有情緒高漲的段落,
沒有檢討人類、譴責工業、責怪消費習慣⋯⋯
水手和羅莎只是找一個能好好活下去的地方,
但我們卻什麼都看到了,
汙染、荒謬、冷漠、習慣性的接受,
還有那一點點不願放棄的希望。
這些畫面看起來簡單,
其實需要讀者自己去看懂。
這甚至不像一本故事書,
沒有太多的對話,
更像是一組移動中的片段,
是水手與羅莎在世界的旅程紀錄。
🔹書的最後,羅莎找到新家了嗎?
水手沒有變成超人或拯救者,
世界也沒有發生任何轉變。
但羅莎的話還在心裡迴盪:「我想要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這句話認真想想,
不是羅莎對水手說的,更像是她對我們說的。
因為很多時候,
太用力的話聽不到,太正確的說法聽進不去。
這本書不會讓我們立刻變成環保英雄,
但它會在你心裡種下一個聲音,
當我們的日常,成了羅莎的末日時,
我們還要繼續假裝看不見嗎?
羅莎還在找家,我們還在製造垃圾。
但只要有一個人開始改變,
這個故事就還沒結束。
你,會是那個人嗎?
《小金魚找新家:誰偷走了乾淨的水?》
作者|亞游(Yayo)
譯者|張家綺
出版|小宇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