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錯了,公式全偏
如果把年金改革制度比喻成一場地震,那你未來的終身俸,就是你現在蓋好的房子。地基穩不穩,不看你當了幾年志願役、領了多少薪水,而是看你站在幾點幾級的「本俸」上。算錯第一步,你後面再努力,都蓋在沙上。
【制度分水嶺|民國107年之前?還是之後?】
📍不同世代,算式不同,但都以「本俸」為基礎
107 年,是軍人退撫制度的一次「斷層錯動」。
在那之前,制度是相對安穩,服役滿 20 年的軍人,退下來就是一筆:
退役當下的本俸 × 2 × 俸率,豪爽、海湃、不計較。
但那一年後,走的是另一種邏輯。新進或未滿 20 年的人,改成用「最後五分之一年資的本俸平均」來計。換句話說,不再給你最高點,而是拉中位數。這意味著:你的本俸波動,會直接影響你退休金的起始點。
你可能會問:「那我是哪一種?」
📘 快速自我檢查:你適用哪一種退休金公式?
想知道你未來的退休金怎麼算,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是在 107 年 7 月 1 日之前就已經服滿 20 年 的軍人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你適用的是 固定制:
👉 也就是 退役當下的本俸 × 2 × 俸率,計算方式簡單明確。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代表你是在 107 年之後才入伍,或那時還沒滿 20 年,那你走的是 平均制:
👉 換句話說,要用 退役前五分之一年資的「本俸平均」 × 2 × 俸率 來算,這會讓你的退休金金額更敏感於近年本俸的波動。
【為什麼談本俸,而不是直接談「終身俸」?】
📍薪資結構錯解,會讓你的試算全盤失真
你知道你現在月領的薪水,有多少是真的算在你退休金裡的嗎?
很多學長與學弟,一提到終身俸,腦袋裡浮現的就是:「我現在月領多少。」
但現實是,你實領的金額,跟你的退休金計算基礎,其實是兩回事。
軍人薪資是由兩個部分組成:本俸 + 加給。
你領了八萬多,但其中可能有兩三萬,是地域加給、專業加給、主官加給…等,這些額外的加級都不會列入退休金的計算。
真正會進入終身俸公式的,只剩下「本俸」這一塊。
你對本俸的理解深淺,會決定你對未來退休生活的預估,準還是不準。
搞錯它,就像用錯比例尺在畫地圖,走得越遠,偏差越大。
所以,我們這篇先不談俸率、也不碰加給,只把聚光燈打在這兩個字:「本俸」。
領多少?怎麼算?
透過逐步逐項的拆解與分析,來了解背後運作的邏輯與脈絡。
📍你如果現在錯算俸級,等你退伍,可能每月就少了 7,000–9,000 元,20 年就是 200 萬以上。評估錯誤,導致算錯退伍時機,到時候就不太妙了…。
📘 錯判案例:升階 ≠ 升值
有些人以為**「升官就一定領得多」**,但實際數據可能會讓人錯愕。
📌 少校第12級與中校第8級,本俸是一樣的,都是 45,350 元。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少校第12級,俸級已到頂,繼續升任中校、而俸級只到第8級的話,本俸其實沒有增加一元。
但中校階級常常對應更繁重、更責任制的「上缺(屎缺)」,例如高司單位主管職(處組長…等),行政、勤務、決策壓力都升級,卻未必帶來實質退休利益。
這代表什麼?
👉 在你已接近20年、準備退伍的階段,盲目追求升階,可能會浪費掉最後的時間與心力。
📍如果你選擇站穩在少校高俸級,並用最後幾年提前部署與外界接軌、建立技能或經營副業,反而可能創造更多長期價值。
這不是鼓勵「不上進」,而是提醒:在制度規則已明的情況下,理解每一步的「機會成本」,才是成熟的算術智慧。
【名詞拆解|什麼是本俸?俸級?俸點?】
📍同樣是少校,為什麼本俸會差 9,190 元?
在軍中,同樣階級,不代表同樣薪資。
你和旁邊那位少校,一樣肩膀開花,但他可能每月比你多領 9,190 元——這差距來自你們站在不同的「俸級」,背後則是不同的「俸點」。
🔹 本俸是什麼?
根據《軍人待遇條例》第 2 條:
「本俸,係指志願役現役軍人依其官階及俸級所支給之基本給與,其數額依本條例附表規定之。」
白話文:你是哪個官階、在哪一級,就決定你月薪中的「本俸」是多少。
這一塊,才是制度承認的計算基礎。
🔹 俸級(俗稱的「級數」)是什麼?
每個官階下,都有細分的等級,也就是所謂的「俸級」。
你服役的時間愈長、晉升愈穩定,俸級通常會逐年上升,直到該階最高級。
📘志願役現役軍人之俸級,區分如下:(依據《軍人待遇條例》第四條):
• 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各 1 級
• 中將:6 級;少將:10 級
• 上校、中校、少校:各 12 級
• 上尉:12 級;中尉、少尉:各 10 級
• 一、二、三等士官長:各 20 級
• 上士、中士、下士:各 12 級
• 上等兵:6 級;一等兵、二等兵:各 1 級
📌 俸級,除了代表資歷的象徵,更代表你每月薪資的「價碼」。
🔹 俸點是什麼?
👓 想對照自己的階級、俸級與本俸金額嗎?以下兩份官方資料可供參考:
- 📄 《志願役現役軍人俸表》:查詢不同階級與俸級對應的「俸點數」。

- 📄 《志願役現役軍人俸額表》:根據俸點換算為實際新臺幣金額的對照表。

📘 俸點怎麼變成薪水?來看分段換算規則:
每個「俸級」對應一個「俸點」,但這些俸點在換算成實際新台幣時,不是一點一價,而是依照分段區間來換算的。以下是現行制度的計算方式:
· 第 1 點到第 160 點:每點折算為 83.6 元
· 第 161 點到第 220 點:每點折算為 54.1 元
· 第 221 點到第 790 點:每點折算為 76.6 元
· 第 791 點到第 800 點:每點折算為 327.7 元
· 第 801 點以上的部分:每點折算為 459.59 元
📌 小提醒:若最後計算結果有零頭,不足 10 元會四捨五入補到整數的 10 元。
🔍 實際算給你看(以你提供之表為例):
📌 少校第 9 級 → 俸點為 550
計算過程如下:
• 160 × 83.6 = 13,376
• (220 - 160) × 54.1 = 3,246
• (550 - 220) × 76.6 = 25,278
加總為:13,376 + 3,246 + 25,278 = 41,900 元本俸
📌 少校第 1 級 → 俸點為 430 → 32,710 元本俸
📌 差額比較:少校第 9 級比第 1 級多 9,190 元
📌 其他階級舉例:
• 上士第 7 級 → 俸點 340 → 本俸 25,820 元
• 上兵第 6 級 → 俸點 200 → 本俸 15,540 元
📌 你實領的薪水不等於本俸,只有「本俸」能納入退撫計算。
別算錯起點,否則再多年資也只是錯誤的堆疊。
【算得準,是對自己的保護】
📍你站在哪一級俸級,決定了你未來在哪一種生活等級
軍中薪資結構看似一致,實則藏著精密分層。每個官階下的俸級與俸點,都是你服役歷程中的累積結果。晉升時間、年資節點、留年紀錄,都可能影響你站在哪一級、換算出多少本俸。
了解這個計算邏輯,除了可以了解自己的薪資結構外,也可為日後的退休生活建立清晰試算框架。與其臨到退伍時才匆促應對,不如現在就開始看懂制度如何運作。
只要掌握公式、理解條件,退休財務規劃就能具體落地,而非憑空想像。
下一篇,我們將接著說明「加給」這個常被誤認為薪水核心的區塊——它真實存在,但未必能伴你到最後。看懂它,是你走向穩定退撫生活的第二步。
【餉條上的應領數,不是你的退撫基礎】
📍「加給」,是實領的溫柔?還是制度的幻影?
每月5號拿的到餉條,除了看到「感謝您為國辛勞之外!」,還會看到的是一筆總額,但那其中有多少,真的能進你未來的退休帳戶?地域加級、專業加給、主官加給……這些看似豐厚的項目,其實都不列入退撫計算。
餉條上的應領數與實領數,其實只是一種「現在的生活水位」,而非長遠保障的基石。真正能帶走的,是本俸,而不是那些隨任務消失的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