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公告:iOS 開發補完計畫改為免費專欄、不定期更新
如果你學習 iOS 開發是想做個 App 賺大錢,那麼我今天是來潑你冷水的。
做一個 App 要賺到幾千、幾萬台幣,並不難。但是要賺到百萬、千萬,會經歷各種的挑戰。本質上,那已經是在經營一門生意,不只是寫程式。
另一方面,我今天也會分享,即使寫 App 賺錢不容易,但是認真走過一段開發之路,肯定會有許多豐富、意想不到的收穫。寫 App 能賺多少?
讓我們假想一下,如果一款 App,每個月可以對一位使用者收費 $100 台幣,一年就可以收入 $1,200。如果有 1,000 個使用者,就可以有 $1,200,000 的營收。
扣掉 Apple Small Business Program 減免過後的 15% 抽成、匯率損失,以及稅,你大概可以拿到一百萬台幣。
一百萬台幣很多嗎?對於一個在公司上班的 iOS 工程師來說,真的不多。但是你要付出的心力會比上班族多出許多。
除了寫程式以外,你要懂得設計、使用者體驗、行銷、客服,還有許多行政雜事。如果一個人處理不過來,需要雇用或外包,你還得付出管理人事的成本,包括薪資與時間。
相對地,在別人公司上班,只要有足夠的開發能力、可以準時交付需求,該下班的時候就能下班。薪水會準時入帳,否則公司就違法。
從機會成本來說,寫 App 創業還真不划算。
獲得使用者不容易
再說到 1,000 個使用者、一百萬的收入,你真的拿得到嗎?
首先,要讓 1,000 個使用者付費,他們必須先看到你的 App、看到了之後有下載、下載之後有打開、打開之後有進到付費頁面、進到付費頁面之後有真的付費訂閱。這叫做轉換漏斗。
假設:
- 曝光 → 下載:2%(App Store 看到後願意下載的比率)
- 下載 → 打開:80%(下載後至少打開一次)
- 打開 → 查看付費頁面:30%(使用者探索到付費頁面)
- 查看付費頁面 → 訂閱:5%(看到付費頁面後真的訂閱)
把每一個步驟的轉換率相乘,你會得到一個殘酷的結論:至少需要 400 萬次的曝光,才可能有 1,000 個付費使用者。
這還是上述每個轉換率有達到的情況。
AI 能幫忙寫程式,反而加劇了競爭
現在有 AI 能幫忙寫程式了,開發一款 App 的難度降低。這對於經營一門 App 生意來說,沒有帶來優勢,反而是讓競爭更激烈。你會使用 AI 工具,別人也會。搞不好,還用得更有效率。
Apple 最近剛好發了一篇新聞稿,裡面提到過去一年協助超過 220,000 位開發者發布他們在 App Store 上的第一個 App。這表示,平均每天至少有 600 個新的開發者。這還不包括有經驗開發者的新 App,以及存在已久、佔據市場先機的舊 App 呢。
再者,軟體開發只是軟體生意的一小部分而已。把程式寫好,還會遇到要設計出美觀實用的介面的挑戰。還有行政、法規等等問題。
搞定了這些,好不容易上架了,許多人發現自己的 App 只有初期衝上 去一波下載量,後面就被浪潮淹沒了。這才發現原來寫 App 還需要許多行銷知識。
換個方式,讓我們用視覺的方式比喻。我覺得做出一個 App 並上架,就像是在一片花海中的一朵小花。

當所有的花都在爭奇鬥艷的時候,你的花朵要如何脫穎而出?
非常大朵?顏色與眾不同?還是長在特別顯眼的位置?
留住使用者更不容易
更慘的是,大部分的軟體訂閱服務,使用者在訂閱沒多久就會取消。你必須不斷改進產品,留住使用者。
這方面,我推薦閱讀 RevenueCat 的 State of Subscription Apps 2025。RevenueCat 提供了行動應用程式訂閱制的後台與分析服務,他們的資料非常有代表性與參考價值。今年的報告有 200 多頁,但你可以看摘要就好。
30% 的年費方案使用者在第一個月就取消訂閱。
至於我為什麼上述只提訂閱制,而不談其他收費模式,那是因為訂閱制為了要把使用者留住,所以與把產品越做越好的方向一致。
如果你只想賺一次錢,也不在乎經營回頭客,那就不需要採用訂閱制。但是對於重視累積長期價值的人來說,訂閱制更加合理。
總而言之,寫一個 App 上架就能夠賺到足以替代上班工作的持續收入,你需要面對的挑戰困難重重,沒有做下去之前,十分難以想像。
我自己的故事
我並不是一個成功的獨立開發者,曾經做過的 iOS App 也就賺到幾萬塊錢而已。
那是我自學 iOS 開發不久之後開發的產品。白天醒著、晚上睡覺,腦中都在想怎麼讓這個 App 更好。在有限的技術能力下,費盡多個月的心力,終於做出自己理想的功能與設計。
好不容易上架,受到許多使用者好評與媒體報導。但是,一來它並不是一個非常大眾化的產品。二來,我當時選擇的是單次付費解鎖功能,而不是訂閱制,所以它無法創造持續的現金流。那個時候 iOS App 的訂閱制也不普及就是了。
總之,從投入的心血與時間來看回報,它是非常賠錢的一個專案。
但是對我來說卻是非常紮實的人生經歷。
沒有多久以後,我收到了使用者之一(另一個 App)的邀約,去他們公司面試,加入他們新成立的線上服務團隊,成為第一個 iOS 工程師。
老闆不懂 iOS 但親自來面試。我給他看了 App 的設計理念、使用者體驗細節,以及各種巧思,包括考慮到不同螢幕尺寸的 iPhone 的差異。他看完後,丟下一句:「我知道這個人可以做什麼了。」於是我拿到這份工作。
後來,公司甚至送我去了 4 次 WWDC,對我職涯的影響非常巨大。在職期間加薪 4 次,在我離開那間公司時,薪水是剛加入時的翻倍(到我離開下一間公司時又翻倍,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我並不是學習寫程式出身的,大學跟研究所讀的是教育心理。台灣的軟體開發業界我一個人都不認識。但是因為自己做的 App,打開了成為正職軟體工程師的門。
多年後我回顧起來,覺得更寶貴的是,我為自己寫過好多 Apps,有很多沒有上架,而是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我寫給自己的 13 App
在這邊,分享給你我寫給自己的 2025 年健康生活 App,名稱就叫做「13」。
從今年 1/1 新增專案以來,我每天都打開來用,並且不斷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來調整 App 的功能。
這款 App 放入了許多我對生活節奏與健康的思考與實踐,這是我學會寫 App 的一大好處。
目前尚未上架,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下載 TestFlight 來玩玩看。
結語:寫 App 絕對值得,但不是為了賺錢
單靠寫 App 在 App Store 賺大錢是個有可能、可行性卻非常低的事情。
不過,能寫出屬於自己的 App,本身就是無可取代的經歷與成就感。
也許這件事會讓拓展你未來的機會。
而即便不用來向對外世界證明什麼,也是你自我創造力的實現。
希望我在給你潑冷水的同時,也有鼓勵到你。
我們下一篇「iOS 開發補完計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