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和袁枚的《祭妹文》歷來被視為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祭文,以其情真意切、生動感人傳誦至今。
1.祭十二郎文/韓愈
《祭十二郎文》,唐代韓愈作品,寫於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華》說是寫於五月二十六日,應是筆誤,因為六月下旬十二郎還寫過信),文章中的十二郎是指韓愈的姪子韓老成(二哥韓介的兒子,過繼給了大哥韓會),十二是他在同輩中的排行。八仙中著名的韓湘子即是老成之長子。
十二郎與韓愈兩人自幼相守,由長嫂鄭氏撫養成人,共歷患難,因此感情特別深厚,但是長大之後,韓愈本人在外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
孟郊告知韓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韓愈又疑問六月二十二日老成還在寫信,種種的疑點讓韓愈悲從中來。
韓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
本文收錄在《古文觀止》,其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明代茅坤稱這篇文章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2.瀧岡阡表/歐陽修
歐陽修《瀧岡阡表》選自《歐陽修全集》。
《瀧岡阡表》是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歐陽修根據舊稿《先君墓表》修改而成。作者四歲喪父,由母親撫育成人。
六十年後,始為其父撰寫碑文,是為《瀧岡阡表》。瀧岡,地名,在今江西永豐南。阡,是墓道;表,是墓碑。墓表之作,用以表彰其人。
在表中,歐陽修除了表揚父親為官廉潔、體恤民命的用心和政績外,也讚美了守節自誓、艱苦育兒的母親。此外又述說自己深受父母人格的影響,故能刻苦自勵,以致功成名立。
文辭簡樸,不尚鋪陳,與一般墓誌銘以藻飾為能事不同。
歐陽修,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舉進士,初任西京推官,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及兵部尚書等職,官至太子少師。歐陽修出身寒微,了解民生疾苦與社會弊端。政治上,他支持改革派的范仲淹推行變法,曾因此數度被貶。晚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辭官歸隱。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巨擘,與尹洙、梅堯臣等同倡平易樸實的詩文,反對當時奇澀險怪的文風。他又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繼承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歐陽修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無論散文、詩、詞都有很高成就。歐陽修也精於史學,曾奉詔修《新唐書》,又自撰《五代史記》。
3.祭妹文/袁枚
祭文是祭祀鬼神和死去的人時所誦讀的文章。
本文為作者祭其三妹的文章。他的三妹名叫袁機,字素文,號青琳居士。幼時許配給江蘇如皋縣高姓,後來她的未婚夫染了惡疾,高姓願意解除婚約,但她堅執不可,竟嫁過去了。
高姓子輕薄喜嫖賭,把她的粧奩揮霍光了,還想把她賣去以償賭債。她迫不得已,遂回到母家。以後丈夫死去,她哭泣盡禮,過了一年她也死了。她生得容貌美麗,舉止端莊,又工詩詞,而所嫁非人,竟作了舊婚姻制度下的犧牲者。
作者和她兩兄妹間感情很好,後世拿它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仟表》,並稱為古文中哀祭文的三絕。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清朝錢塘(今浙江杭縣)人。乾隆年間進士,做過知縣,很能幹。他喜愛山水和聲色,三十三歲就辭官不做,在南京小倉山下建造了一所「隨園」,過他的自由浪漫的生活。
袁枚是當時性靈詩派的提倡者,主張詩歌要發揮性靈,要有真實的情感與個性的表現,他反對格調派的擬古與雕琢,反對詩歌要受道德的制裁。因此,他被當時的所謂正統的文學家們斥為異端,遭受到攻擊和陷害。
袁枚的文章,清新自然,也自成一格。所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
※圖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