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是什麼?AI Agent 的定義
AI Agent 的中文是「AI 代理」,是一種能自動幫你完成任務的人工智慧系統。
它不只是像傳統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一樣回答問題,而是可以自己思考、自己找資料,甚至一步一步自主完成任務。
人類只需要設定一個最終目標,AI Agent 就能自己判斷要怎麼做,就像一個虛擬的助理幫你跑流程、處理事情。
舉例來說:你下禮拜要去台中出差,因此你給你的 AI Agent 設定了一個任務:「請幫我訂 X 月 X 號的高鐵票」。
AI Agent 接收到任務後,會先主動查詢當天的高鐵班次與剩餘座位,並根據你的偏好(靠窗)挑選出最適合的班次與座位,輸入你的個人資料完成訂票,最後提供訂票資訊給你。
可以想像 AI Agent 就像是:
你只要說出要達成的目標,AI Agent 自己會想辦法幫你做到。
AI Agent、AI Assistant 和 Chatbot 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一開始會搞混 AI Agent、AI Assistant 和 Chatbot,下面簡單說明三者的差別:
- Chatbot(聊天機器人)
是最基本的對話系統。通常根據設定好的問答規則,回應你輸入的問題。沒辦法自己思考,也沒有自主決策能力。網頁右下角常看到的問答機器人大多停留在這一層。 - AI Assistant(AI 助理)
屬於「協助型」工具,像是幫你整理會議紀錄、推薦你可以怎麼做、查找資料等等。它仍然需要你一步一步下指令,沒辦法自動完成任務。ChatGPT、Claude、Notebooklm、Deepseek 目前停留在這一層(如果沒有特別外接模組)。 - AI Agent(AI 代理)
自動幫你完成整個任務。AI Agent 不只是提供答案,還會自己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動作,甚至可以代表你做出決策。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Chatbot 回答常見問題,AI Assistant 告訴你解決方法,AI Agent 則是直接幫你完成任務。
這也是為什麼 AI Agent 被視為下一代人工智慧的應用核心,因為它能真正「行動」,不單單只是「回應」。
AI Agent 與生成式 AI 的 4 大差別
差別一、功能定位不一樣:AI Agent 會「做事」,生成式 AI 只會「說話」
一般大家熟悉的 ChatGPT,就是所謂的「生成式 AI」,它的專長是幫你寫文章、整理資料、回答問題,但這些內容都停留在輸出階段,它不會真的幫你去做事。
反過來說,AI Agent 不只是回應你的問題,而是能幫你「執行任務」。舉例來說,它可以自動分析你的庫存資料,判斷哪些產品快賣完,接著主動幫你下補貨單、通知廠商,甚至更新系統資料。
差別二、做事的方式不同:AI Agent 能多步驟處理,生成式 AI 只能一次一問一答
AI Agent 比較像會思考的機器人,能夠一步步拆解事情,而且做完一個步驟之後,還會根據結果來調整下一步。如果中間出現變數,它也能即時修正流程,讓整體更流暢。
但生成式 AI 就不行,它的工作模式是「你問一句,它答一句」,做完這一步就結束,不會主動延伸到後續的動作。它比較適合用來完成單一任務,例如生成一篇文案、整理一段資料,或幫你做一張簡報。
差別三、適合應用的場景不同
如果你要的是「流程自動化」、「多系統串接」、「自動通知或更新報表」,像是行銷自動化、客戶服務流程、內部數據分析,那就是 AI Agent 的強項。
但如果你只是想快速產出一些文字、圖文素材、或撰寫企劃案,那就用生成式 AI 就好,它是創作工具,不是執行工具。
差別四、背後的技術結構差異
AI Agent 的系統比較複雜,除了語言模型(像 ChatGPT)之外,還需要整合記憶模組、第三方工具(像 Google Sheets、Line、ERP 系統),才能讓它達成「理解、判斷、執行」這整個流程。
相較之下,生成式 AI 就單純多了,它的核心就是語言模型,重點是幫你「講話」或「寫東西」,但不會主動記憶你過去的需求,也不會跨系統幫你處理事情。
AI Agent 如何運作?從設定目標到完成任務
AI Agent 的運作,就像是一個能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做事的虛擬助手。當你給它一個目標,它不需要你每一步指令,而是會自己規劃、找資料、完成任務,甚至在過程中修正錯誤。
我們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幫我訂下禮拜去台中的高鐵票」。
這個任務看起來很簡單,但背後其實包含很多步驟,而 AI Agent 能夠做到「自己拆解任務並逐一完成」。
1. 設定目標 & 規劃任務(Goal Initialization & Planning)
首先,AI Agent 收到你的目標:「幫我訂下禮拜去台中的高鐵票」。
它會先釐清幾個關鍵問題:
- 你從哪裡出發?哪一天?是早上還是下午?
- 有沒有特定車次或需求?(靠窗座位、自由座、商務艙等等)
然後,它會把這些需求拆解成多個小任務:
- 查詢可搭乘的高鐵車次
- 比較不同時間與票價
- 根據你的偏好篩選最適合的車次
- 完成訂票動作
這些步驟就是它的任務清單,接下來 AI Agent 會將這 4 個任務按順序一一執行。
2. 蒐集資訊 & 邏輯推理(Information Acquisition & Reasoning)
接下來,AI Agent 開始蒐集資訊。
它會:
- 連上高鐵網站或使用訂票 API
- 查詢下週所有從台北出發到台中的車次與座位
- 判斷哪些選項最符合你的偏好(例如:最短時程、88折、65折)
如果資訊不完整,它可能會再去搜尋其他交通方式,甚至詢問你進一步的偏好。
在這個過程中,AI Agent 也可能會根據你的過去使用紀錄來預測你最可能想要的選項,例如:「你過去三次都選上午9點的車,那這次我也幫你訂上午 9 點的票」
3. 執行任務 & 回饋與修正(Action Execution & Feedback Loop)
有了資料之後,AI Agent 會開始執行:
- 幫你選定車次
- 自動填寫訂票資料
- 完成付款流程
- 最後把訂票資訊寄到你的 gmail 或同步到行事曆
如果中間遇到問題,例如該車次已額滿,它會自動重新規劃備案,選擇下一個最接近的時間,並重新完成任務。
執行後,它也會確認是否完成整個任務,並將這次的處理流程記錄起來,作為下次訂票的參考。讓下次訂票更快、更符合你的偏好。
整個訂票過程中,你其實只說了一句話:「幫我訂下禮拜去台中的高鐵票」,但 AI Agent 卻完成了一整串工作流程。
這就是它和一般聊天機器人的差別——它不只是「回話」,而是能真正代替你行動、解決問題。
AI Agent 還能記住你的習慣、偏好,不斷優化未來的任務執行方式。隨著使用次數增加,它會越來越「懂你」,就像是聘請了一個會越來越懂你的助理。
AI Agent 的進階運作:多 AI Agent 協作
普通的任務,或許只用單一個 AI Agent 就綽綽有餘,但遇到更複雜的任務時,往往需要多個 AI Agent 進行協同作業,這就是「多代理系統(Multi-Agent System, MAS)」的概念。
在 MAS 中,每個 AI Agent 可能擁有不同的角色、專長或資源(如經濟學中的專業化),它們會透過與彼此溝通、協調,去共同達成一個整體的目標。
舉例來說,一個 AI Agent 很難同時分析交通數據+規劃路線+處理車禍繞道。
但如果是由一群 AI Agent 所組成的「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統」中:
- A Agent 負責實時監控全台北市的交通流量數據。
- B Agent 負責根據 A 提供的交通流量數據去規劃行車路線。
- C Agent 則負責處理突發事件(如交通事故)的緊急應變措施與更改路線。
這些 Agent 需要有效率的彼此交換資訊、協商、分配任務、做決策,才能讓整個交通管理系統運作順暢。
因為多代理協作(MAS)能夠處理遠超單個 Agent 能力的複雜問題,因此多代理協作是 AI Agent 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AI Agent 有哪些?AI Agent 的 5 大類型
AI Agent 並不是一種單一形式,它們可以根據功能與複雜度分為不同類型。這些類型代表了 AI Agent 處理任務的能力範圍與決策方式。
以下依照從最簡單到最進階的方式,介紹 5 種常見的 AI Agent 類型:
1. 簡單規則型 AI Agents(Simple Reflex Agents)
簡單規則型 AI Agents 根據固定的規則行動,只處理「當條件A出現,就做動作B」的情境,沒有記憶能力,也無法應對太多變化。
例子:自動回覆系統,看到「忘記密碼」的關鍵字,就點擊「請點此重設密碼」。
適合處理單一、可預測的任務,不需思考與推理。
2. 模型型規則 AI Agents(Model-Based Reflex Agents)
與簡單規則型 AI Agents 不同,模型型規則 AI Agents 會記住過往經驗,建立一個「對世界的理解模型」,讓它能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更好的判斷。
例子:掃地機器人能記得哪裡已經清掃過,也會根據家具擺放調整路徑,不會一直重複繞同一區域。
它仍然依賴規則運作,但決策會根據當前狀況與內部模型進行調整。
3. 目標導向 AI Agents(Goal-Based Agents)
目標導向 AI Agents 不只是根據當下情況做出反應,而是會依據「任務目標」規劃多個行動步驟,主動尋找完成任務的「最優解」。
例子:導航系統會根據目的地推薦最短路線,當路況改變時,會即時更新路徑,確保你達成「抵達目的地」這個目標。
目標導向 AI Agents 具備更高的決策能力與靈活性,適合處理多步驟任務。
4. 效用導向 AI Agents(Utility-Based Agents)
除了達成目標外,效用導向 AI Agents 還會考量「哪種做法最有價值」,用一種叫做「效用函數」的方式評估不同選項的好壞,選出對你最有利的決策。
例子:比價系統會綜合評估票價、交通時間、轉乘次數等條件,推薦「整體性價比最高」的交通方式。
效用導向 AI Agents 適合處理情境變化多、有多種可能選項的任務。
5. 學習型 AI Agents(Learning Agents)
學習型 AI Agents 是更進階的 AI Agent 類型,具備「學習能力」,會根據過去經驗調整行為,越用越聰明。
例子:電商推薦系統會根據你過去的瀏覽與購買行為,自動調整商品推薦結果。
這類代理人會不斷優化自己,讓結果越來越貼近使用者偏好。
AI Agent 的應用與好處
應用與好處1:提高工作效率與生產力
AI Agent 能自動處理大量重複性工作,像是寄信、排程、整理資料等,讓團隊能把時間投入在更有價值的任務上。
例子:行銷人員不需要再手動寄出優惠券,只需設定目標,AI Agent 就能自動完成整個流程。
應用與好處2:降低營運與人力成本
AI Agent 可以降低因為手動作業出現錯誤的機率,進一步降低人力支出與時間成本。
例子:客服 AI Agent 能處理常見問題,減少人工客服負擔,節省企業大量人力資源。
應用與好處3:強化決策品質與即時反應
AI Agent 可即時分析大量資料,協助使用者快速做出判斷,讓決策不再只是靠經驗,而是有數據佐證。
例子:銷售主管可透過 AI Agent 分析各地區的銷售趨勢,以投放出更精準的廣告策略。
應用與好處4:提升客戶體驗與個人化服務
AI Agent 可根據顧客行為推薦產品、快速回覆詢問,讓互動變得更即時、更貼心。
例子:電商網站中的 AI Agent 會根據使用者過去購買紀錄,自動推薦符合需求的商品,提升轉換率與滿意度。
AI Agent 可能帶來的 4 種風險
AI Agent 雖然能夠大幅提升效率,但在實際導入與使用過程中,也伴隨著不少風險。企業或個人如果想要善用這項技術,一定需要同步思考相關限制與管理機制。
風險1:資料外洩風險
AI Agent 通常需要處理大量的使用者資料與企業內部資訊。如果沒有進一步加密保護資料,可能會導致公司機密資料外洩或因洩漏客戶個資而違反個資法。
風險2:AI Agent 可能存在道德偏誤
AI Agent 是依據你餵給他的資料去訓練的,但如果資料本身就含有某些偏見,AI 的回應可能也會跟著有偏見、不準確。
風險3:多個 AI Agent 協作時不容易控制產出結果
當任務較為複雜時,常常會需要多個 AI Agent 協同作業。但如果有其中一個 AI Agent 出錯,就可能會影響整個工作流程,導致結果不如預期。
風險4:AI Agent 有可能出現無限迴圈
AI Agent 如果在規劃任務時不夠嚴謹,就有可能會重複執行某個動作,導致效率下降,浪費效能,甚至讓整個系統卡住。
AI Agent 的 4 種未來發展方向
1. 多代理系統(MAS)
未來不會是只有一個 AI Agent 幫你解決任務,而是一整組 AI,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並互相協作,達成共同的目標。
舉例來說,行銷部門有行銷專用 AI、客服有客服 AI、數據分析有數據 AI,彼此之間還能自動溝通和分配任務。這就像公司裡有多位專業員工,大家一起合作、效率更高。
當企業的需求變複雜時,「多代理系統(MAS)」也能彈性擴充,不需要從頭開始調整系統,工作效率自然就會更穩定、迭代也更快、更敏捷。
2. 結合實體機器人,進入真實世界
AI Agent 未來不只待在線上,也會走進真實世界。
像是結合機器人後,它能幫忙在工廠搬東西、巡檢機台,甚至做一些簡單維修。物流中心、倉儲系統也能靠它自動運作,讓人力可以專注在比較需要判斷力的地方。
這代表,實體作業跟智慧決策可以更密切整合,企業整體效率會大幅升級。
3. 自主學習能力更強、迭代更快
現在的 AI 雖然可以根據資料完成任務,但未來它會更進一步「自己學會怎麼做更好」。
它能從每天的工作中歸納經驗,提前發現問題或預測可能發生的狀況。當流程卡住了,它可以主動調整策略,而不是等你告訴它怎麼做。
這種強大的「自學能力」,讓 AI 不單純是幫你做事,而是成為可以一起思考,告訴你怎麼進步的夥伴。
4. 低門檻化,不會寫程式也能用
現在要打造一個 AI Agent,通常需要有工程背景的人才搞得動。
但未來,開發工具會變得像用 Excel 或設計簡報一樣簡單。透過圖形化的 UI 介面,拖拉點選就能設計自己的 AI 流程,讓中小企業或一般部門也能輕鬆上手。
這代表,就算不是工程師,也能創造專屬的智慧流程,讓 AI 真正成為各行各業的得力助手。
文章未完,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