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小新現在正式開放「線上會計家教服務」囉!如果你有相關學習需求,可以填寫以下表單,我會主動聯絡你安排試教(試教提供半價優惠😊):
👉https://forms.gle/x7BzefGoMBwbdChF9

波克夏年度股東會,一直是價值投資人學習與反思的重要場合。本篇文章將從與會投資人對巴菲特與蒙格的提問出發,探討一個常見又實際的問題:小資族該如何開始投資?接下來就一起聽聽這位投資人的提問。
從我閱讀您過往的紀錄來看,您在1956年至1969年間創下了職業生涯中最傑出的報酬紀錄—年均報酬率29%,而道瓊工業指數只有7%。當時你的投資策略和現在不同,你會找很多被低估的股票,而不太注重競爭優勢或產業的長期經濟特性,而且很快就賣出。隨著資金規模增大,你轉為購買那些具備長期良好經濟特性、被低估的優質公司。我的問題是:如果您今天是在管理一筆小額資金,會選擇用哪一種方法呢?
來自巴菲特的回答:
我會使用我現在正在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努力尋找那些股價相對未來可折現現金流最低的企業。但如果我現在是用一筆很小的資金在操作,那麼我能選擇的投資標的範圍就會比現在大得多。
你剛才提到1956到1969是我表現最好的時期,其實我表現最好的是在更早的時候,那是我在1951年初遇見班傑明・葛拉漢之後開始的。從1950年底開始的10年間,我的年均報酬率大約是50%,每年大約比道瓊高出37個百分點,類似這樣。但那時我操作的資金非常非常少。我會翻閱大量企業的資料,找到一兩家可以投入一萬或五千美元的公司,那些公司股價實在便宜得離譜。然而,當資金變多時,你會發現可投資的標的數量就急劇減少了。那個時代的整體環境也比較適合那種投資策略。我認為,如果你用的是像查理和我這樣的知識背景與想法,手上資金不多,你依然可以賺到很可觀的報酬。
但一旦資金規模進入數百萬甚至更多,那你可以預期的報酬曲線就會大幅下降。這就是投資這件事的本質。當你有一大筆錢時,你必須找到能投入數百萬美元的標的,而這類標的也會有大量競爭對手在盯著。剛開始投資時,我會一頁一頁地翻手冊,我大概看過兩萬頁《穆迪手冊》裡的工業、運輸、銀行和金融類資料,還看了兩遍。我真的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去看,雖然有些只看了一下子。
但這種方法不適合操作數千萬或上億的資金。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用一筆小資金,而且對這件事真的有興趣、願意投入努力,你一定會找到機會。這點我毫不懷疑。你一定會找到一些可以帶來遠高於我們這種大資金所能取得報酬的投資機會。
孟格補充道:
是的,我認同。對一個沒辦法拿到別人資金的聰明人來說,如果他只有一筆很小的錢,那他應該去找那些非常冷門、被錯誤定價的股票機會。但你知道,那是個非常小眾的世界。這也許是某個人出頭的一條路,但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不幸的是,華爾街的大多數聰明人很快就發現,要賺很多錢、更容易的方式是靠別人的錢,不是靠投資績效,而是靠對資金的「抽成」,或者用某種方式提供別人願意花錢的「服務」。把希望與貪婪商品化,是一種可以賺到大錢的方法。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就很明顯,比如對沖基金。
我最近接到幾個朋友的電話,他們根本不懂投資,而且做其他事也都沒成功過。其中一個告訴我他要成立一檔小型對沖基金,規模是1億2,500萬美元,他還說,既然規模「只有」這麼大,我們是不是也該投入1,000萬之類的。
你要是看看這個人過去20年報稅表上的資料,你會覺得他應該去割草賺錢。但他可能真的會募到那1億2,500萬。這真的讓我感到震驚,在多頭市場時,有多少人願意隨便把錢丟出去,因為他們覺得投資很簡單。當年他們對網路股有這種想法,明年他們又會把注意力放在別的東西上。近年來華爾街賺最多錢的人,靠的不是投資績效,而是行銷推廣。說穿了,就是宣傳做得好。
我會說得更直白一點。我認為現在的投資市場簡直是「不堪入目」。太多人在追逐「輕鬆賺錢」,太多關於投資的誤導性銷售文宣,太多電視節目強調的是投機,而不是投資。
個人評論
世界不斷在變化,金融與投資環境也是如此。幾十年前的美國股市,充斥著被低估的公司,市場資訊也相對不透明。那時,單純尋找價格低於淨流動資產價值的股票相對容易,這種策略往往能為投資者帶來超額報酬。
然而,巴菲特卻表示,如果他今天只是在管理一小筆資金,則會選擇尋找那些「股價相對未來可折現現金流最低」的公司。既然涉及未來的現金流折現,自然得關注企業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的長期經濟特性,也就是納入更多質化分析的因素。這與葛拉漢當年所推崇、以數據為核心的量化分析策略有明顯的差異。
在過去,單靠量化分析就能取得不錯的報酬,但這並不表示當時若採用質化分析,就無法獲得同等甚至更高的回報。只是,放眼今日,隨著資訊越來越透明,資本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精明的投資者也愈來愈多,像過去那樣充滿低價股的市場已難再現。因此,如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追求長期穩健的報酬,除了維持嚴謹的量化分析,更需要仰賴深度的質化判斷。
此外,從資金規模的角度來看,小額資金在市場中的靈活度與可選擇的投資機會,往往比大資金來得多。巴菲特認為,只要對投資抱持真正的興趣並願意投入努力,小資金投資者一定有機會找到值得布局的標的。而當資金規模變大時,可行的投資選項反而會變少,這些稀有的好公司也往往早已被眾多競爭者盯上,導致潛在報酬的空間隨之下降,這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
蒙格也認為,對小資金投資人來說,挖掘那些冷門且被錯誤定價的公司,是一條可行的道路。雖然這條路較為小眾,也需要耐心與時間。但也正因如此,有些不願等待的聰明人選擇了另一條捷徑:他們將人們對「致富的渴望與貪婪」商品化,搖身一變成為賣鏟子的人。他們不專注於挖礦,而是憑藉強大的行銷手法吸引資金,透過抽成或提供各種服務來獲利。這種做法風險較低、利潤更多,而且不只在過去盛行,至今依然流行。
因此,作為一位真正的投資人,我們需仰賴自己的研究與判斷來進行投資。如果選擇依靠他人,那麼具備良好的辨識能力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分辨出哪些人是真正具有投資實力,哪些人只是行銷強於投資。唯有如此,才能守住我們辛苦累積的本金,避免成為被行銷話術收割的對象。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成為我的付費訂閱者。這不只是對我創作的支持,更讓我有資源持續深入研究與整理這些知識,讓內容更完整、更有價值。
💼 方格子付費訂閱專區👉每月餵食寫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