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島語者 Islanders' Gaze
No.004 【藏種於農-地球人在澎湖的農民保種工作手冊】 - 講座日期:2025/05/31(六)
- 地點:澎湖.年年有鰆
- 紀錄:鄭承榆
- 本次講座主要由「澎湖縣社區大學主辦」!
講者介紹
王曉嬋,澎湖望安人,現任「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另外的身分是自耕農,經營「拐瓜劣棗」的農業品牌。曾任公務員、種子公司等豐富食農相關從業經驗。

本日講師-王曉嬋
內容概述
(簡要說明講者的核心論點、演講架構,約 300 字)
現代超級市場,隨處可見、整齊劃一的農作物,舉凡蔬果、雞蛋、魚肉這些製品,大家可知道在確保終年供應、便於運輸的前提之下,我們犧牲了什麼嗎?
其中一項影響生物鏈至重的叫做「生態多樣性」,因為在農品商業化的前提下,從業者莫不以追求利潤為依歸,「生長快、大小適重、口感好」,這樣造成品種單一化,如若遇到病蟲害,或者天災水災氣溫過熱、土壤變質等等問題,相似性品種的種子容易同時大量死亡。
這樣的生態系變得非常脆弱,如果我們沒有「保種」意識,我們有一日遇到糧食危機,是非常可能的。
觀點或案例
(列出講者特別強調的關鍵論點或實例,約400字)
- 講者分享「烏崁高麗菜」的來歷。高麗菜原本是適應較高緯度的農作物,日本時期有人嘗試引進高麗菜改良,順利培育成適合台灣高溫環境種植的高麗菜。但後來高麗菜繼續改良,當今的高麗菜也和當年不一樣,有學者因為想還原日本初期的高麗菜種,沒想到就是澎湖烏崁高麗菜!
- 講師提到早期許多「蘆黍粿 lôo-sué-ké」,因為澎湖以前很多高粱(蘆黍),現在哪裡找高粱?更何況是蘆黍粿?這就是生活中傳統食物漸漸消失的案例。
印象指數
講者為了跟我們分享蔬果如何在工業化時代,口味如何變得單一和無聊?
簡報中展示義大利的番茄,除了我們常見的紅色之外,有黃色、綠色、橘色、棕色,外加各種奇形怪狀,帶著惋惜的口吻說:「如果有一日那些高齡的農夫過世,後代不接手種植,這些特殊形狀的番茄可能就要從餐桌上永遠消失了。」

簡報的中圖是義大利形形色色的番茄
Q&A互動
現場提供「苳蒿 Tang-o」、「蒔蘿」、「香菜」還有「番茄」,聽眾實際動手取下種子,並放入貼上標籤(標註品種、取籽日期、所有人)的束口袋,放置在冷藏的冰箱(番茄需靜置太陽光下,等待黏液乾掉,再清洗放入冰箱),等待立秋前後在親手種下,這樣就能達到本講座推廣的「藏種於農」的目的。
因為可以動手,互動熱絡,現場有學校教師,對於栽種作物有些經驗,因為想多了解農作物,所以報名這項課程。
總結
保種行為可以讓農業系統更有韌性,包括極端氣候的挑戰,供應鏈仰賴自己而非依賴國外進口(遇到軍事封鎖還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再來就是文化韌性(守護記憶的味道)。
即使我們不是農夫,我們也可以支持保種,也就是支持在地的農產品。有機會我們自己動手栽種作物,也要記得隨手留種,希望大家能夠把這種觀念傳出去。

#島語者
#Islanders' Ga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