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島語者 Islanders' Gaze
No.003 【阿媽阿公不一樣-澎湖田野中的性別觀察】 - 講座日期:2025/04/25(五)
- 地點:澎湖.植隱冊室
- 紀錄:洪莉棋
講者介紹
洪莉棋,澎湖內垵人,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於2020年返鄉澎湖後變浸泡在田野場域中。現為「汝賀文化工作室」及「去(khù)海女神龍」負責人,出版《歡迎光臨人間旅行社:12天11夜西嶼輪普11個村莊吃到飽》由離島出版於2024年2月出版。未來即將出版《澎湖婦女山海知識圖鑑》。
內容概述
(簡要說明講者的核心論點、演講架構,約 300 字)
簡報大綱:
- PART 01|「離家」成為當代澎湖人的共同宿命
- PART 02|西嶼輪普儀式—放水燈、路燈、施食儀式等
- PART 03|西嶼輪普過程中的性別分工
- PART 04|去(Khu)海女神龍團隊核心精神
- PART 05|澎湖勞動場域的分野—阿公阿媽們的性別分工
- PART 06|澎湖阿媽們的勞動狀態、個案介紹及自我說服的過程
- PART 07|阿媽阿公們的性別話語權移轉
- PART 08|Margaret Mead《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 PART 09|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
- PART 10|地方女性田野工作者如何自處與反思
所有的田野工作與筆記一開始並非從「性別」視角出發,為了本次講座及自身對性別的關懷,將既有的田野資料以「性別」切角撿回來整理,其性別觀察多以「後設視角」進行。
《歡迎光臨人間旅行社 西嶼輪普》和《澎湖婦女山海知識圖鑑》兩個以田野為基礎的創作,前者關注普度中神、人與鬼間的關係;後者刻畫澎湖女性的生命圖像和在地知識。從普度儀式到日常的勞動場域,其實皆以「性別」作為界線,形成明顯的性別分化狀態。
講者最後將兩個文本創作和Margaret Mead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和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進行對話,同時回應地方女性田野工作者如何自處與反思。

講者洪莉棋與「去(khù)海女神龍」團隊
觀點或案例
(列出講者特別強調的關鍵論點或實例,約400字)
- 普度儀式中的分工,建立在廟宇日常的角色(頭家、老大、道士等)分工之上,因此普度過程中的性別分工其實也呈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分化。
- 澎湖阿媽們長期擔任「輔佐」、「配合」的角色。乍聽之下很辛苦的過程,除了隱藏了長期以來穩固的性別分工狀態,也藏有阿媽們「自我說服」的過程,例如從小當童養媳在菜宅工作的阿媽說「宅內是我上愛的所在」、一輩子都在同一個村莊勞動的阿媽說「在家日日好 出外朝朝難」、一生都在幫丈夫孩子處理魚貨的阿媽說「較濟的魚我嘛刣去」
- 長期低著腰勞動的阿媽們,似乎在丈夫退休後重新握回某種話語權,例如丈夫因為討海生活退休後,轉而成為協助潮間帶採集的工作,或者當我們要去訪談菜宅資料時,阿公們本來要說但說到一半會主動說:「這阿媽們比較知道」,而把話語權讓渡出去,講者發現田野中的性別結構鬆動。
- 講者與Margaret Mead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和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進行對話,以Margaret Mead提出的「男性和女性展演的性別角色往往奠基於文化和社會習俗,而非根據天性或生物學上的理由」為假定基礎,同時將田野中的實例與Simone de Beauvoir提出的「女人應該和男人一樣,是『主體』,能選擇、能創造、能存在,而不是只被定義為妻子、母親、情人或美女」進行呼應。

簡報內容
Q&A互動
講者講完時間差不多了,現場無人提問,但社會處承辦加了莉棋好友,並,並邀請進入社會處師資人才庫,後續應該會有至社會處演講的機會
線上的觀看的朋友,有來自馬崗調查海女文化的奎妙,她表示莉棋講得很好,和他在馬崗的田野有很多可以呼應的地方,交換了地方女性工作者如何應對及自處的心得,同時奎妙將直播影片轉給教育部性平季刊的承辦,並持續串連與教育部性平季刊合作的機會。
總結
講者最後提出「田野本身即為社會的一部分,深受性別結構的影響。要維持田野中的人際關係,或者挑戰其中的性別議題?其實是很彈性的,要找到自己擅長的對話方式,擁有核心關懷,繼續存在與行動,因為存在就是挑戰、書寫就是基進。」
#島語者
#Islanders' Ga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