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成立公司?
相對於「獨資」或「合夥」事業,「公司」最大優勢之一,就是稅務與法律責任上的區隔。當事業營收達到(或預計會達到)一定程度時,成立公司不只是節稅策略,更能為你建立虧損防火牆,避免用個人資產承擔企業風險。
台灣公司類型有哪些?
根據《公司法》,台灣公司型態分為四種:
- 無限公司
- 兩合公司
- 有限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含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經濟部 114 年 4 月統計,實務上的選擇趨勢如下:
- 無限公司:7 家
- 兩合公司:4 家
- 有限公司:559,209 家
- 股份有限公司:194,019 家(其中閉鎖型:6,776 家)
📌可見,無限公司與兩合公司幾乎已被市場淘汰,因為其股東需對公司債務負「無限責任」,不利風險控管。
好的,下一個問題來了:我要成立「什麼公司」?
有限公司 vs 股份有限公司,怎麼選?
剩下的選擇關鍵就在「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適合初期小型新創
- 股東最多 50 人,結構封閉、人合性強
- 股份轉讓受限,有助維持股權穩定
- 設立與營運成本低
- 不需設立董事會,決策彈性高
股份有限公司:適合有募資規劃的新創
- 可發行各類股(特別股、限制股等),有利設計投資架構
- 股東人數不限,股份自由轉讓
- 投資人(尤其是創投 VC)普遍偏好此架構
- 有利未來 IPO、被併購、員工認股等規劃
從有限公司轉股份公司 ≠ 無痛
雖然有限公司日後可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但會牽涉:
- 章程重擬
- 股權重整
- 改名與變更登記流程
- 投資人盡職調查難度上升
轉換雖可行,但不建議以「先簡單、以後再改」為初期策略。
📌結論建議
假設短期無募資計畫、團隊穩定、注重營運彈性:建議設立有限公司
假設未來有對外募資、引進投資人、員工認股計畫或 IPO 規劃:建議設立股份有限公司
(至於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對於新創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項,之後會再獨立一篇進行介紹喔)
你在創業的過程中有遇過哪些困難?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
🔗 更多觀察,請追蹤我:https://www.facebook.com/AttorneyLin0813
關於作者:
→學經歷:臺美雙法律碩士/曾任司律補教老師/公司董監/律師
→個人或企業法律需求,歡迎來信:jerrylin19840813@gmail.com
→更多文章,請見:https://www.facebook.com/AttorneyLin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