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文章連結點我;「極光」現內含超15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她問我:真相,重要嗎?
我們先來講清楚一件事:「真相」到底是什麼?
如果簡單一點說,真相就是——一件事情、或一段情境,它最真實、最本來的樣貌。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大多數人在談「真相」的時候,很少會把「時間」放進去一起思考。
但對我來說,真相是一個會變動的東西。它的變動,不是它不真,而是:它跟時間有關(延伸閱讀:真正的財富,不是你的薪水,而是你的「時間價格」)。
我怎麼理解這件事呢?
就是——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點,會出現不同的解釋,甚至不同的理解。因為人不是機器,我們是會變的、有情緒的、有經歷的。所以我們在看待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會用「現在的狀態」去回頭定義「過去的那個版本」。
比如說你問我:「什麼是愛?」
- 我在沒結婚之前,可以給你一個版本。
- 我剛結婚的時候,又有另一個版本。
- 而我現在,結婚七年,有三個孩子,回頭再說「愛是什麼」,答案又會不一樣了。
那哪一個才是真相?其實,它們都是真相。只是它們屬於不同時期、不同狀態下的我。
所以,當我們在講「感情的真相」的時候,其實我們講的是「此時此刻」我對這段感情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一個能夠總結一切的「標準答案」。
這就是我現在最想探索的事。
身為一個丈夫,一個三寶爸,我開始很認真地在想——我到底要怎麼樣過,才不會在將來後悔?
因為生命不是一次考試,不是有一張標準答案可以照著寫。它比較像是一個長期又混亂的過程,而「真相」也在這個混亂中,不斷變形、不斷提醒我去思考:
我現在做的選擇,是不是我願意為它負責的版本?
進入婚姻以後,很多人其實跟我一樣:會忍不住懷疑,為什麼別人過得都好像比自己幸福?
為什麼我在婚姻裡,只剩下吵架、衝突、委屈、疲憊?是不是我選錯人?還是我根本不適合組家庭?
但我後來慢慢看懂一件事:很多婚姻裡的問題,根本不是「當下那件事」的問題。
而是,我們活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社會節奏裡,卻還被困在幾百年來沒變過的文化劇本裡。
你想想看,學校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考試、工作、升學,但從來沒人教我們怎麼當另一個人的伴侶。從來沒人告訴我們,男人和女人在婚姻裡其實有截然不同的期待。也沒人教我們,怎麼去經營一個值得珍惜、能夠懷念的家(延伸閱讀:他沒出軌,但他的心,已經不在你身上-男人不忠辨識系列01)。
我們以為,一場結婚典禮就能抹去彼此的成長背景、價值觀差異。但現實是,婚姻是兩個人的生活,而生活從來就不是浪漫故事。
我常常收到很多讀者的投稿,有的說他們很努力了還是過不好,有的則是卡在親子、財務、價值觀的交界上寸步難行。這些都不只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從教育、制度、到輿論——全都沒有教我們怎麼經營關係。
我們被推進婚姻,但沒有裝備。
所以,不是婚姻不值得期待,不是家庭沒有價值,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該珍惜的是什麼、又該取捨的是什麼。很多人對婚姻失望,不是因為不夠愛,而是因為不會處理愛。我們只學過談戀愛,沒學過一起撐生活。
但我也相信,愛還是值得的。如果你遇到一個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成長、修補的人,那段婚姻就不會白過。而且在這個越來越多元的社會裡,選擇也變得更自由了。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不婚,不一定是最壞的選項。
重要的不是「一定要結婚」,而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個選擇,並且能夠為它負責。
我記得我第一次被《紅樓夢》打動是看到第91回,寶玉對黛玉說了一句話: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當下看完真的感動得不行,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愛情啊——專一、真誠、乾淨。
但命運就是殘酷的。黛玉最後還是病逝了,而寶玉則在被騙的情況下,和寶釵成了親。那份說好只取一瓢的感情,最後卻還是流向了別人。
如果寶玉的轉移是在黛玉死前,那他就是負心人。可是在黛玉死後,他選擇把遺情給了寶釵,這樣的專情,還成立嗎?
其實我們對愛情的想像,就是這麼矛盾。嘴上說「希望你幸福」,心裡卻還是希望你只愛我一個。朋友失戀了,我們說「放下吧,去找新的」,但如果是我們自己失戀,卻又好像怎麼也走不出來。
那我們到底渴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