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走到今天有幾千年了,可人的本性一點都沒有變。由於人類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要喝一碗忘記前世一切悲歡離合的“孟婆湯”,所有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切又得重頭再來。
這兩天看到一位朋友的外甥照片,剛滿四個月,卻笑口常開,像個彌勒佛。由此想到,古代大戶人家,對剛滿週歲的孩子喜歡舉行一個“志向測試儀式”——叫“抓鬮”,因為孩子抓住的一定是本能上最喜歡的東西。《紅樓夢》裡,賈寶玉週歲時,賈政便想拭一拭賈寶玉將來的志向,便將各種物件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賈政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後來結局證明,賈寶玉確實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情種,政治上沒出息,經濟上沒本事,唯獨在學問上可以有點造詣,所以家道中落以後,就出家當了和尚。

“抓鬮”的最早說辭叫“抓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裡就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
有趣的是,據說,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太子孫登得病而亡,孫權只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有個叫景養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進言立嗣傳位乃千秋萬代的大業,不僅要看皇子是否賢德,而且要看皇孫的天賦,並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孫權遂命景養擇一吉日。
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只見景養端出一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或取“電子遊戲機”,或取“美女照片”。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結大臣,明爭暗鬥,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後,孫亮僅在位七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後,大臣們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這故事影響深遠,孩子抓鬮看人生,在江南一帶形成了“試兒”的習俗。
現在孩子象太陽,八個大人圍著轉。所以,現在的孩子普遍實現了“三高”:智商高、學歷高、見識高。他們從小受到寵愛,從小也失去了三大特長,普遍出現“三個不”,尤其是男孩子,不會打架,不會幹活,不會競爭,除了小JJ會硬,其他都不硬。
小孩抓鬮,畢竟是大戶人家把玩的一種遊戲,窮人家也沒那麼多值錢的東西讓小孩去“抓鬮”,何況《了凡四訓》講述的故事說明,道家運用《易經》把一個人的命數算得再準,不如佛家建議“行善積德”可以轉變命運,在自己“道德銀行”裡多存一筆款“行善”款子,獲取福報的利息也就更多一些。
現在35-49歲之間的富翁人數密度最高,集中在60-70後這一代人身上。有學者認為,這代人受到老一代影響最小,但受到的教育最好,恰恰又遇到中國幾千年歷史階段中最“有錢的時代”,這叫做“運氣好,不如福氣好;福氣好,不如時運好”。有人說,40、50大師多;60、70富人多;80、90享福多……從學識上看,40、50經歷多、讀書少;60、70見識多、受苦少;80、90吃糖多、磨礪少……
40、50現在基本上進入“秋後螞蚱”的歷史時期,60、70、80進入“唱主角”的歷史時期;90、20……還處在“調換奶牙”的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價值觀念是不同的,讓現在的人去“抓鬮”,一張獎狀,一本學歷,一疊鈔票,剩下的很可能是“一張獎狀、一本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