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走在路上,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不會被左轉車撞、被違停的汽車逼到馬路中央,或是被逆向機車擦身而過。這些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交通的混亂,其實就是台灣整體社會邏輯混亂的縮影。
很多人常問:「為什麼台灣交通這麼亂?」但真正該問的,其實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運作邏輯這麼奇怪?」
一、沒人把規則當回事,只看「能不能混過去」
台灣人最擅長的就是「彈性」。這個詞在職場上可能是美德,在交通上卻變成災難。紅燈可以右轉、機車可以上人行道、車道可以變臨停帶——只要不被抓,大家就照做。於是整個社會的規則不是由制度決定,而是由違規成本決定。
這種思維久了,會讓人無法分辨什麼是應該做、什麼是可以做。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設了標線、立了告示牌,還是每天有數百件事故。因為問題不是規則不清楚,而是我們根本沒在乎邏輯,只在乎「方便」。
二、反改革者最愛說:「這樣做比較危險」
台灣推動交通改革時,最常見的一句反對理由是:「行人穿越設在人行道中間很危險」、「禁止機車兩段式左轉會造成更多事故」。這些說法乍聽有理,其實邏輯完全倒錯。
一個制度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改變舊制度帶來的惡果。如果我們只因為「現在這樣大家習慣」而反對改革,那就永遠不會有進步。用「怕新制度出事」來合理化舊制度的亂象,邏輯上就像說「大家都在偷電視,你叫我別偷,會讓我成為異類」一樣可笑。
三、「大家都這樣」不是理由,是整個社會病了
當你在網路上看到某個人違規被抓,一堆人跳出來說:「有沒有去抓更多人?那個巷口不是更亂?」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深層的邏輯錯亂——我們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要把錯誤合理化,變成「大家都有錯,所以不用改」。
這種心理其實反映出台灣長期社會的一種群體逃避心態。我們不相信制度、也不相信彼此,所以寧願維持混亂的「習慣」,也不願正視邏輯上的不合理。
結語:交通亂不是因為車太多,而是因為腦袋不清楚
台灣的交通亂象,不只是工程或預算問題,而是邏輯與價值觀崩潰的結果。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公共邏輯」——一種願意為整體安全犧牲一點方便、尊重規則、相信制度的態度。
當一個社會無法在最基本的交通行為上建立起合理邏輯,它也很難在更複雜的政治、經濟、倫理議題上保持清晰。
所以與其再怪車多、路小、政府爛,我們不如先問問自己:我今天在路上,是遵守邏輯的人,還是那個只想「混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