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電信漏洞、平台卸責,到一位母親一個多月懵然奔走的真實紀錄——請停止只檢討受害者,我們需要一場制度與責任的清算。
2025/4/1 愚人節。
但那一天,我不是在笑,而是在震驚、憤怒、奔波中度過。
我收到一則電信公司的簡訊,帳單金額高達三萬多。我立刻查看,發現異常的不是我用的門號,而是我高一女兒的手機號碼。這孩子從小乖巧,連補習班得的五百元獎金都會拿來給我買母親節蛋糕,怎麼會突然出現一筆這麼龐大的費用?
更令我難以接受的是——這是我親自陪她到門市辦理的門號,當時我一再叮囑門市人員:「此門號給未成年孩子使用,只需要基本通話與上網功能,請關閉所有任何付款功能!」結果呢?
客服回覆:只關了網路付款功能,Google代扣與小額支付沒有關。而款項已被「星城 Online」這款18禁遊戲全數儲值完畢。我心裡一沉。這怎麼可能?這是怎麼發生的?
女兒傳來訊息:「是詐騙。他說幫忙收簡訊驗證碼就送我《第五人格》的角色皮膚。我以為只是幫他,不會有什麼事……」
💥 後來的一切:報警、申訴、與Google拉鋸、與遊戲公司協商、與電信業者申訴協調、向消保申請調解、甚至找遠在香港的好友CJ幫我跨國整理證據鏈申請退款……這些過程歷歷在目。
我不再逐字詳述所有程序,只想分享三個最深的疑問——
📣 社會三問:
1️⃣ 為什麼平台之間可以互相推諉、毫無具體監管與責任機制?
Google、遊戲公司、電信業者都說不是他們的責任。那請問,未成年的錢、資料與人生要靠誰守護?
2️⃣ 未成年的帳號,明明顯示年齡為未滿18,為何還能繞過重重驗證漏洞?
為何詐騙者可以利用各大網路與遊戲公司、電信業者,讓孩子輸入一串代碼就能付款成功?難道這不叫默許與誘導?這不是漏洞,是利益結構縱容出來的貪婪。
3️⃣ 這片角落,怎麼成了詐騙者的溫床?
他們明明知道我們的孩子是未成年!卻可以屢屢得逞卻逍遙法外!
詐騙不是憑空發生,是在一個個演算法、平台設計與資安空白下,被培養出來的。
🧭 國際的回聲:
今年,美國德州通過新法案,禁止 18 歲以下青少年在未經父母同意下使用社群平台帳號。
雖然這引發部分爭議,但我想說的是——在兒少網路使用與金融行為監管上,我們真的做得夠了嗎?
🚨 我們不要再只檢討受害者與消費者。
應該被檢討的,是平台的制度、電信業的鬆散、與這些靠漏洞賺錢的人!
網路帶給他們無窮的財富與夢想,他們就應該承擔更多保護與監督使用者的責任!
這篇文章,我寫給自己,也寫給和我一樣曾經迷惘無助的家長。
我們不是孤單的個案,而是成千上萬在制度夾縫中奔跑的身影。
若你也有類似經驗,歡迎留言給我。我會聽,也會回。
📌 本文同步提供給媒體採訪或轉載,如需聯絡請留言或私訊。
📌 請註明出處:方格子|作者 風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