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集【文人朋友圈】:蓆子之上,坐不下的兩種人生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讓我們一起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在故事裡尋找共鳴,一起品味文學中的生活美學。
raw-image

在上一集韓信與蕭何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段關係因為權力、期待與計算逐漸侵蝕了信任與感情,再堅固的羈絆也可能崩解。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來不是絕對穩固的。哪怕是並肩而坐、共讀詩書的知己,也可能在某個轉瞬之間,悄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我第一次讀到「管寧割蓆」的故事,是在小學的時候。當時不太懂為什麼管寧要這麼絕情,一言不合就把席子一割,友情也就此斷絕。但多年以後,當我開始在生活中經歷價值觀的碰撞、選擇的拉鋸,我才漸漸理解,那一刀所劃開的,不只是蓆子,而是人與人之間最難以調和的那道界線

今天我們要從一張蓆子說起,看看管寧和華歆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割蓆的意義是什麼?之後真的絕交、不再往來了嗎?

在《世說新語》中說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在園中鋤草,無意間看到地上有片金,管寧不為所動,視片金為一般瓦石,但華歆拾起片金,看了一會兒便扔了;又曾經有一次,兩人坐在同一草蓆上看書,恰好有個高官達貴之人坐著華麗的馬車從門前經過,管寧仍埋頭讀書,彷若外在的喧囂進不了他的世界,但華歆就不一樣了,他放下書,跑到街邊觀看,等他回到房中,管寧便拿出短刀,將草蓆一割為二,並告訴華歆:「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小時候,老師說管寧認為華歆愛慕虛榮富貴,所以和他絕交,並且用這樣的故事肯定管寧讀書專心一致、心無旁騖,且淡泊名利、富貴不移,要我們以管寧為榜樣。

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和我的小腦袋一樣,有大大的疑惑?為什麼用撿起片金和跑到街上看熱鬧來評斷華歆就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呢?換作是我,在鋤地時發現有個不屬於田地的東西,應該都會納悶疑惑,撿起來看看是一個滿正常的行為,如果這時候發現是黃金,能像華歆一樣丟棄的人應該才不簡單吧?至於跑到街上看熱鬧,我覺得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當聽得外面有不尋常的聲音,應該都會好奇究竟發生什麼事,才知道如何應對。

所以,我記得當老師詢問我們認為誰比較好時,一時間覺得好難判斷啊!因為我私心覺得華歆才是個正常人,但直覺告訴我,老師暗示我們要回答管寧🤣(求生技巧從小開始點)可能在那麼小的年紀裡,壓根不懂什麼是「淡泊名利」,而且在升學主義之下,我們不就正在追名逐利嗎?所以那時候唯一能認同管寧的部分,就是讀書很專心。


但這段故事卻大大影響後世人對華歆的評價,認為他愛慕權貴,甚至在《三國演義》中將他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奸臣,說他幫助曹操率兵入宮,廢殺伏皇后,後來曹操晚年陷入傳位風波,他還向曹丕獻毒計,試圖協助殺死曹丕的同胞兄弟,待曹丕繼承魏王後,他又出面協助漢獻帝禪讓,可以說不但有失讀書人的禮節,更是賣主求榮、卑劣無比。

然而,他真的這樣嗎?這裡我想藉由其他的資料,先跟大家聊聊華歆的一生。

首先,我們先來談《世說新語》中的記載,因為管寧割席的故事便是出自此書,而華歆在這本書中並不只出場一次,其中一條資料可能大家會有印象,那就是與王朗一起搭船的故事。當時華歆、王朗二人一同乘船避難,行進間遇到有個人也想搭乘便船逃難,這時華歆感到有些為難……(這時可能有人會開始覺得,沒錯!華歆就是個壞蛋,居然在救人這件事上遲疑了,所以後來的小說、戲曲如此形容他,大概其來有自吧!不過,我們先別急著下定論,繼續把故事看下去)

王朗這時開口說:「我們的船還有位子,為什麼不讓他上來呢?」所以就救了這個人。後來盜賊追上來了,王朗此時就想丟包那位他救上來的人(登愣!這時候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華歆和王朗誰比較過分呢?)華歆這時解釋:「這就是我本來考慮到有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才猶豫,但現在既然接受了這個人的請託,怎麼可以因為形勢危急就拋棄他呢?」於是仍舊堅持搭救那個人,所以從這件事來看,他的行為是受人推崇的。

雖然願意救人是好事,符合人道精神,但也得考量自身能力是否負擔得起,否則也賠掉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們很常會聽聞一些溺水事件,很多游泳高手跳下水要去救溺水者,結果忽略了自然水域的危險性,自己也賠上性命;再者,言必信,信必行,既然答應了,便該好好遵守承諾,可見華歆在這條紀錄中的形象非常良好。

而另外一條紀錄寫著華歆的家風是「甚整,雖閒室之內,嚴若朝典」,意思就是對待子弟很嚴肅,即便是在家裡,禮儀也得像在朝堂上那樣莊敬嚴肅,所以華歆在魏晉世代名聲很好。有人稱讚他「淵清玉潔,有禮有法」、「清而不介者」、「事上以忠,濟下以仁,晏嬰、行父何以加諸」等等,可見《世說新語》記錄「管寧割席」的故事應不是揚管抑華這麼簡單,可能別有他意,至於是想表達什麼觀點,後面再跟大家細談我的想法。


接著,我們再來看正史《三國志》怎麼描寫華歆?

首先,在東漢末年之際,王芬曾試圖勸陶丘洪、華歆一同策畫廢除靈帝,華歆不但拒絕,還成功勸阻陶丘洪加入此局,爾後在亂世中避不出任,直到在袁術的力邀之下,才協助他對抗董卓。擔任豫州太守時,為政清淨,將自己得到的俸祿、賞賜賑濟給需要的人,深受百姓愛戴,自此便可以看出華歆並非貪戀富貴之人,但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在舉孝廉為官的時代,他這些舉動會不會是沽名釣譽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他後來接受朝廷徵召,要進京任職前,許多親友紛紛贈送禮物,如果直接退卻似乎不給情面,但收下又好像違背本心,換作是你,會怎麼做呢?在這不得不說華歆是具備高情商的人,他接受了所有的禮品,暗暗作下記號,記錄每項禮物的來歷,待要搭船離別之際,他表示「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願賓客為之計。」簡單來說,就是大家的心意我收到了,本來不想婉拒大家的盛情,但因為帶這些昂貴的東西上路並不安全,只好一一退還了,如此一來,不但照顧到朋友們的心意,又保持了自己的清廉。

爾後,即使華歆身居高位,他不僅以自己的所學努力實現抱負,更清貧自守,常常將自己的俸祿拿來賑濟家鄉親戚與故友,所以在史書中記載他:「家無擔石之儲」,意思便是家中幾乎沒有存糧、積財,生活非常清苦。除了這之外,他似乎也不擔心自己的權力地位會被剝奪,在政治上是很能深謀遠慮的,所以為了國家他能舉薦人才,其中管寧便是他不斷推薦的人選,甚至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提出讓管寧替代自己相位的意見。

所以,由此看來,華歆真如後世所說的那樣「貪戀榮華富貴、見利忘義」嗎?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華歆的形象在小說戲曲中逐漸扭曲變形,與正史當中的他,似乎成了平行時空。當我們有這樣的認識後,我們再重新觀看「管寧割蓆」的故事,或許便能有新的觀點。

在舉孝廉的時代中,若想當官除了靠名人的推舉外,最常見的手段便是建立好名聲,所以當時很多人便時常欲擒故縱,明明很渴望官位俸祿,但表現得一副淡泊名利。所以當華歆在鋤地時撿起片金,隨後丟棄,顯示他對權貴利祿是在意的,但他忍住了貪欲,可見他的自我掌控能力其實很厲害。所以他用這舉動宣告自己不貪圖財物,雖然無法獲得好友管寧的肯定,但從他後來的仕途之路,其實都可見與他的名聲有關,所以丟棄片金的行為,可以說是具備深謀遠慮的心思,並且成功以小博大

後來, 華歆的政治作為亦受百姓愛戴,步步高昇,且終生清廉正直,還能夠舉賢薦能,以民為本,可見他在仕途上的經營是用心的,顯然和「管寧割蓆」這個故事的評價大相逕庭,因此我認為管寧、華歆在品德上並無優劣之分,只是代表著價值觀的差異


管寧代表的是「淡泊名利」、「修身為本」,而華歆則象徵「入世為用」、「現實選擇」,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兩人在割蓆之後仍保有互動,最經典的例子便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華歆舉薦管寧這件事,可見兩人的交情始終存在,當時同時代的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提到:「華子魚(華歆)不強幼安(管寧)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說明華歆不強迫管寧一定要接受卿相的職位,側面肯定兩人的相知之情。

因此可見兩人的絕交並非我們現代意義的絕交,兩人並沒有真正分道揚鑣,而是在紛擾的時代中,表達自我態度的一種舉動,試圖表現「個體自覺」的訴求,因此雖有絕交之名,卻無絕交之實。

那管寧的「個體自覺」到底想訴求什麼呢?在《三國志‧管寧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天下大亂……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後漸來從之。中國少安,客人皆還,唯寧晏然若將終焉。」意思就是當時動盪不安之際,許多人都到南邊避難,管寧卻持續住在北邊,表示沒有要遷徙的意思,漸漸地也越來越多人跟隨他,直到中原地區稍安定後,許多逃離異鄉的人都返歸了,只有管寧安閒自在,似乎要隱居到終老一樣。

攤開管寧一生的事蹟全面檢視,也會發現他對政治的冷感。當時魏文帝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官時,他堅持辭讓未接受,魏明帝曹叡即位後,希望他能接下詔書,但他再次以病重為由拒絕,不過有趣的是他回應這些任官的請求時,他的態度並未像當初割蓆那般果決轟烈,而是客客氣氣,不斷提及自己愚昧,無法承擔這樣的重責大任,懇請朝廷哀憐,收回如此浩蕩的恩惠,所以可見他並非特意要和朝廷作對,也非故意以隱逸作為出仕的墊腳石,他屢屢辭官的原因便是對政治不動心,他在政治之外更能找到生活的樂趣,甚至也有人認為他不願做官是因為他不願為魏國效力,他心中的正統是漢朝,可無論如何,他不動心於仕途的態度,讓他能夠在亂世中泰然自得。

然而,華歆便不同了,我們可以見到他確實用心經營仕途,或許他的觀點大概就是只要有自己的信念,行事符合道義,做官便是為天下奉獻,其實也滿符合儒家精神,就像孔子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許多人會誤會這句話,認為儒家輕視富貴,其實恰恰相反,儒家的終極目標便是「利天下」,以修身為起點,平天下為目標,那當官便是其中一條路徑,然而若不符合道義,那倒不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所以管寧絕交的對象並不是華歆,而是附加在他身上的某種價值取向,也就是他們對「道義」的定義或人生的追求不同


至於為什麼《世說新語》會出現「揚管抑華」的論調呢?可能和當時的「清談」風潮有關。

相對於現世功業,他們更強調個體生命價值,更愛豐美多姿的生命型態,擺脫束縛,昂揚自己的存在,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魏晉高士名流是「出於儒道」又「超越儒道」,表現在他們對僵化的倫理名教,由困惑、懷疑,繼而反省、批判,於是在儒家的仁義道德中,植入「情」的價值,使個人的覺醒有了滋長的空間。

因此,相較於華歆固守「入世」的價值,在官場遊戲中翻滾起伏,勇於拋棄「過去標準」的管寧,似乎就更受歡迎一些,堅持選擇「出世」的他,在亂世中支起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樂土。

因此,或許管寧在「割蓆斷義」之後想說的是:你在意權位,我在乎的是心安;你向外走,我向內求。我們曾並肩而行,卻終究走進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無關乎道德高下之分,終歸是個人選擇而已,未來我們仍舊可相互祝福、惺惺相惜


反思現代的我們,在歷經人生選擇、價值觀分歧時的友情考驗,我們還能同行多久?是斷然「割蓆」嗎?但是否每一次的「割蓆」都是必要的呢?又或者,會選擇在悄然的轉身中消逝?

所以這段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或許每一次的分道揚鑣,並不意味誰是不好的,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況且我們也無法永遠緊握彼此的手,但能否,在分別的那一刻,還願為彼此輕道一聲珍重?

有關文人朋友圈的話題,我們將在這一集告一個小段落,不知道大家還喜歡嗎?如果您還想聽其他組文人朋友的故事,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分享,或許日後可以再繼續和大家談這個話題。下一集開始會有新的主題故事,敬請期待!

感謝您的收聽,我是May,請大家持續鎖定我的節目「文學中的生活美學」,我們下次再聊!掰掰!

Sound On:

https://player.soundon.fm/p/0581f39a-e943-4488-aa30-39795c65fc38/episodes/cda945d9-c0a1-4a95-890d-6a0cec8219c8

參考資料:

Mark Lin:〈被三國演義、割蓆斷義「黑」了 5 百年,魏國名臣華歆的正史事蹟〉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264

《三國志‧魏書十三‧華歆傳》:https://ctext.org/text.pl?node=602537&if=gb

〈歷史上著名的同學之管寧、華歆〉:https://kknews.cc/history/ynem38j.html

〈三國時期的名士華歆被管寧鄙視,卻功成名就,他是個什麼樣的人〉:https://www.sohu.com/a/311819725_120000166

〈華歆,「管寧割席」的反面人物,但真實的他,你可能想不到〉:https://www.sohu.com/a/501652314_121173480

閔秋英:〈從《世說新語》談國文教學的「生命教育」〉

張瑀琳:〈漢晉「絕交」的內在意蘊──以管寧/華歆、嵇康/山濤為考察對象〉,《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9期,2008年4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y ♡的沙龍
14會員
21內容數
讓我們一起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在故事裡尋找共鳴,一起品味文學中的生活美學。 透過他們的文學故事,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聽見彼此幽微的聯繫!
May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08
本文探討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的悲劇人生,從其投奔項羽、劉邦,到受蕭何賞識、輔佐劉邦建國,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被殺的過程,探討歷史與人性中的權謀、忠義、背叛等議題,並結合職場情境分析蕭何與韓信的關係,給予現代職場人士啟示。
Thumbnail
2025/06/08
本文探討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的悲劇人生,從其投奔項羽、劉邦,到受蕭何賞識、輔佐劉邦建國,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被殺的過程,探討歷史與人性中的權謀、忠義、背叛等議題,並結合職場情境分析蕭何與韓信的關係,給予現代職場人士啟示。
Thumbnail
2025/05/25
本文探討盛唐時期兩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的關係,並非傳統的師生或朋友關係,而是更接近於偶像與粉絲的互動。文章透過分析李白與杜甫的詩作,以及兩人生平經歷,來解讀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並引申出關於友情和人際關係的省思。
Thumbnail
2025/05/25
本文探討盛唐時期兩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的關係,並非傳統的師生或朋友關係,而是更接近於偶像與粉絲的互動。文章透過分析李白與杜甫的詩作,以及兩人生平經歷,來解讀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並引申出關於友情和人際關係的省思。
Thumbnail
2025/05/11
本文探討蘇軾與馬正卿的深厚友誼,如何影響蘇軾在烏臺詩案後的人生轉變。文章敘述蘇軾遭逢烏臺詩案後的困境,以及馬正卿在其身邊不離不棄的友誼,並以豐富的史料佐證,例如蘇軾與蘇轍的詩作、蘇軾的詞作、以及其他相關史料,詳細刻畫了這段珍貴的友誼。最後,文章更點出此段友誼的啟示:人生的困境中,友誼的價值與真諦。
Thumbnail
2025/05/11
本文探討蘇軾與馬正卿的深厚友誼,如何影響蘇軾在烏臺詩案後的人生轉變。文章敘述蘇軾遭逢烏臺詩案後的困境,以及馬正卿在其身邊不離不棄的友誼,並以豐富的史料佐證,例如蘇軾與蘇轍的詩作、蘇軾的詞作、以及其他相關史料,詳細刻畫了這段珍貴的友誼。最後,文章更點出此段友誼的啟示:人生的困境中,友誼的價值與真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一代宗師管寧來了。 其實管寧本身大部分的資料都已經在前面有提過,這裡最主要就是解開:這個一輩子沒當過東漢曹魏大官,學術影響力甚至在最後可能還不如王修的人,為什麼能成為「大魔王」? 因為陳群。
Thumbnail
一代宗師管寧來了。 其實管寧本身大部分的資料都已經在前面有提過,這裡最主要就是解開:這個一輩子沒當過東漢曹魏大官,學術影響力甚至在最後可能還不如王修的人,為什麼能成為「大魔王」? 因為陳群。
Thumbnail
這是一個明朝末年的故事,敍述一位行俠仗義的公子幫助落難的千金小姐,最後他們終成眷屬的故事。故事中充滿劇情和人物的轉變,展現人物成長和勇氣的故事。籤詩也強調了克服恐懼,勇於突破,將迎來好運的寓意。
Thumbnail
這是一個明朝末年的故事,敍述一位行俠仗義的公子幫助落難的千金小姐,最後他們終成眷屬的故事。故事中充滿劇情和人物的轉變,展現人物成長和勇氣的故事。籤詩也強調了克服恐懼,勇於突破,將迎來好運的寓意。
Thumbnail
無意間接觸了「意公子」這個頻道,在柔和平靜的氛圍,徐徐道出偉人的故事,思想,經歷,困境與喜悅。在如此宏大的逆境裡,古人能面對,我也要能。
Thumbnail
無意間接觸了「意公子」這個頻道,在柔和平靜的氛圍,徐徐道出偉人的故事,思想,經歷,困境與喜悅。在如此宏大的逆境裡,古人能面對,我也要能。
Thumbnail
黃金榜失龍頭望 自負才情徒感傷 鶯聲燕語花柳巷 奉旨填詞布衣相 學庸2006.09.01/13:33 作品號03-0279-03
Thumbnail
黃金榜失龍頭望 自負才情徒感傷 鶯聲燕語花柳巷 奉旨填詞布衣相 學庸2006.09.01/13:33 作品號03-0279-03
Thumbnail
戰國時代的范雎和須賈的故事,反映出主管和下屬之間的矛盾及人性的複雜。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懂得留餘地,看清自己和他人的黑暗,以理解和應對人際關係。
Thumbnail
戰國時代的范雎和須賈的故事,反映出主管和下屬之間的矛盾及人性的複雜。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懂得留餘地,看清自己和他人的黑暗,以理解和應對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左姬閒話》(丙子年) 明末清初 · 王彥泓 江南花下綠牕明,有個同伊一字名。 只為嬌痴偏泥我,若論風調那如卿。 爭差笑靨些些露,相似眉灣略略平。 新故兩俱拚不得,去留無計若為情。 「爭差」,對「相似」, 有差似無差! 語意上兩者分別解讀都通!看上下文來解釋! 討論議題:
Thumbnail
《左姬閒話》(丙子年) 明末清初 · 王彥泓 江南花下綠牕明,有個同伊一字名。 只為嬌痴偏泥我,若論風調那如卿。 爭差笑靨些些露,相似眉灣略略平。 新故兩俱拚不得,去留無計若為情。 「爭差」,對「相似」, 有差似無差! 語意上兩者分別解讀都通!看上下文來解釋! 討論議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