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或是生命哲學的綿延問題

松本 長野/攝影Ken
1-1 一種切入生活與思想起點
藝術家從事藝術的活動,也更多關乎著如何去把握藝術活動的技藝,在經典排列的大眾視角看來:音樂、建築、劇場藝術與視覺造型藝術,皆被看作各自獨立的技藝學門,自處各個學圈門閥的獨立世界觀下;從國家義務教育的立場看起,他們也表現出極端的人文主義傾向。一方面學習此樣科目,讓人深信自身的性情得到抒發。
另一方面,他特寫了所有人對所有人互為矛盾的悲劇,呈現出了每一種藝術活動無法互為共量的價值,從而,在串聯所有的藝術活動時間流上,藝術不僅獨特而自始淡淡平庸。作為人文主義所追究的那種藝術,此樣技藝的活動自始由人類的活動達成,在更為激進的想法之中,他輕易地斷絕了任何神意與自然意志乃至存在的關係。
因此,在一種義務教育的進行模式下,他可以輕易成為一種世俗的生活手段;他不僅用以換取更為龐大的資本與生存空間,同時也就前者而背負了所有造作成敗的責任,一個人生命的空間從而反過來被藝術決定。
這裡,是將藝術家置於現代社會所屬的一個圖像整體中。
這是當代網路世界的一種人的處境。他不僅僅是技術哲學的重要議題,亦即關於這種將人類的整體社群空間推進曲折幾何中的技術,到底如何與人類的心智相互箝制、推擠與生發而形成各種實踐的衝勁;在歐陸哲學的理解架構上,我們又必須這樣去問:作為後現代哲學基底的一切世界材質是如何推動他的一切實踐可能?首先,如此問題既可以是關切這種可能的條件,亦即一種太陽系(Solar System)式的問題:探討一個先於時空引發存在的,那種探問行星軌道的經典運動問題,從方法論上用作預設人的行為模式;首先是社會的問題,進一步引發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理論,接著則是在心靈哲學的基礎上建構一種抽象的動力學,以虛擬推動虛擬。
要在這個立場上,關於年輕世代的種種理論就會變得相當嚴肅。因為許多關乎虛擬的,亦即大眾所認定的那種虛擬而將社群抽象的活動,逐漸成為一種政治經濟學的課題,關於這門課題的專家們總是在處理 “人的問題”——那種普遍的工薪階層要憑藉什麼來撫慰自身心靈?
這裡,所有世代與整個社會進步的關係就越趨激烈而矛盾,作為一種現象學方法的重要意義,實況的概念一方面指示實踐的活動,以全觀的藝術方法:以譬喻、雕刻與透視構圖的方法開展藝術的,他連結了人在工藝與文學的兩種創作模式,其重大意義在於兩者相互分合的過程,呈顯出了兩種人所為典型存在的姿勢;不只是相互批判,也在某些時刻形成聯合,並就相異者——為此中對象構造了一個世界。
這或更多也指向了詮釋與反詮釋的問題。在我,這是集合一雙互動概念的用詞;就包裹在此世界外圍的存在活動出發看來,因為人藉他所憑靠的情感場域立意而起的同時,又將那外在之整體自然的所有造作置其自身凝視的焦點上,建立出他一切存在的軌跡,從而要看這一雙互動概念的用詞方法,即是那作為延續不斷的生命活動下,那種互為主體的運動所在;這是藝術與美學在兒童哲學立場出現的立論。
1-2 將心理學的種種問題作為日本文化省思的質料
因此,在探討一種技術發展、種種技術進程的思考中,要留意到人的所有發展活動上,所見一種普遍而廣泛的記憶,一種能為人回憶與感受到的朦朧經驗,也就是那種關乎兒童嘗試認識一切外在的動力,極其強健的生命衝力,以及同前者共構層層階段的外在經驗質料。
如此種種就指出了技術還原的一種路徑,其回溯深奧的是一個關於人的圖像,關於人的侷限問題。就此侷限延伸出來的行動,便是人要去面對、克服未知的行為。這裡顯示出了尼采哲學的重要性,因為對以人要去面對、克服未知的行為,他要去安撫自身內心一切情感在真實性中的意義或不安,自始不斷的發生;宛若星際輪轉伴隨所有新生命的不懈生長般,就此人的處境,其內外在世界整體圖像的靈動就是永恆的;而他並非是一種永存的狀態,而意旨人的集體處境;這裡人的生命之成,其意義所在並非任一技術的究極榮光,反倒向內回歸了為人從屬的整個處境。
但是,需要留意的問題在於,尼采哲學看待生命處境的論題,狂言批判與文學論述之間的張力,同時也開展了一個額外的重要意義,也就是作為哲學家與世界之間互動的能動性——就哲學的後設延伸開展而來的各種實踐活動。
1-2a 歸入實存經驗的活動及其社群
在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此中所要的展示在於日常語言、及其後種種數理或是文化的規則,他們往往具備、或著依靠於主觀的各樣經驗遊戲上;因而對以包含歷史內容的日文知識,這種整體的知識內容顯示出了日文是一種多樣而豐富的年輕語言。就此語言形成的歷史,就並非以一個傳統的民族國家(那種共和精神)所建成。
隱藏於此中語言的種種經驗內容,或是追問其語言與主體的共構精神,則有別於一個經典的現代社會,那種首先預設的公共理性相關之空間;而相對於將公共理性作為一種社會開展自身歷史的前提,就以一個向日本的整體圖像提出的追問,其公共理性的展開、呈顯歷程與現象不僅僅是在於批判,同時又要進一步關切背景的連續動態。
另一方面,這並非直接意指日本自有的歷史與現代性的議題毫無相互的作用、相互建構的歷史與文化訊息,相對的,這倒是建立了一個更加關鍵的,或是一個追問之前所需要的立論。此中,對以日本文化的整體構成,那種自成一體之文化圖像,就必須直面許多為人們好奇心而提出來的種種感官經驗,或是更多有關於知覺的後設;亦即回到維根斯坦後期對於語言之明晰性(Clarity)所謂重視——為何重視語言的明晰與否的思考理由?
接著,對以日本的文化所做出的種種思考、種種研究整理;再從各種抽象的印象、風土再到更為實體物件的整理,進一步堆積而形成了一種蒙太奇(Montage)式的圖像;而就以此中美哲學概念的延伸,我所指明出來的是一種綜合並且內涵一種或多種生態的社會圖景:為此,他也是一種需要去花時間以文章排列段落而解讀出來的思想對象。
這裡,我們如果就其比作為一個主體的論述中心,作為一座自成能量動力的世界,即一個完整的箱庭(はこにわ),好比山林隨天地的節氣流轉,對於身處其中的主體,鼎力群山蒼穹之際,其存有就正是由一個畫中影像的整體所見。如此也不僅會是一種整體的概念,而又在其間所謂的感官經驗乘載而起;那種感官經驗即作為一種心像的集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