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習的第一棒,就交由六角學院程式體驗營。就像棒球開球一般,儀式感滿滿地開啟下半年的進修規劃。
今天是體驗營的最後一天,就來回顧一下在體驗營的這一個月達成什麼?漏掉了什麼?
起心動念
雖然今年成功轉職成為前端工程師,但是一路上可以說是跌跌撞撞、撞得內心坑坑凹凹的。面對就業市場的反饋,可以感受到目前的履歷與實務經驗,還不足以支撐自己進入目標公司的團隊。
於是,才會在六角持續進修,一方面希望能補上技術還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希望把自己放在好的環境中。就像大人學 podcast 提到尋找自己的族人,會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是要直接在開放社群中與人互動,對個人而言壓力又太大(啊我就怕被罵啊)。所以才會選擇六角這種線上、友善、樂於分享的社群,在這次在體驗營頻道上互動發言的次數,已經遠超過私人所有社交帳號的每年發文數。😂
印象深刻
21 天打卡活動
這次體驗營新增活動內容,透過連續打卡 21 天來記錄整個課程的參與過程。其實,除了記錄之外,有時候也會為了想讓打卡內容豐富一點。儘管很累、很不想動,但至少會花一個番茄鐘的時間接觸程式。或者是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注意有哪些新知識,又產生哪些新疑惑。參與活動的同時,還會有機會被抽中贈書,真的是有得吃又有得拿。
不過,個人覺得最酷的是每日任務儀表板。非常的實用且完美解決追蹤每日任務與打卡追蹤困難的痛點。當初看老師與負責開發的同學們,從討論、開發、上線接受反饋到後續改善,讓我發自內心地感嘆:「哇操!牛逼!這個就是軟體工程師嗎?」。
第五週:網站服務整合
之前面試在進一步討論作品集的時候,大概有五成的面試官(尤其是技術面試)會詢問是不是正式上線的專案。或者是問有沒有接案的經驗。我在想除了因為是轉職而缺乏實戰經驗外,純粹 coding 與專案正式上線營運,本來有一大段的差距。
入職後也發現一件事,討論功能開發時,如果沒有具體數字,比較難去掌握實際的使用者形象,跨部門討論也不容易取得共識。所以除了基本功能開發外,上線後需要收集使用者數據、追蹤流量、效能評估等等。目前的業務沒有接觸到這塊,透過這次的課程,獲得了許多關鍵字與基礎概念。
參考別人怎麼做
- 墨同學的履歷呈現作品集的方式,簡潔好閱讀。而且結合 Github 主頁的說明與導航,能讓他人想要進一步了解她做過的專案時,是個非常好的參考資料。需要也將自己的 Github 整理整頓。
- 偏向實務經驗的分享:這次體驗營有許多同學針對職涯、工作現場、學習習慣等主題的發問。除了洧杰 24 小時 bot 外,還有許多前輩(傳奇寶可夢)分享他們的想法。
- 看到有些人是在方格子寫心得文,或者是筆記。於是也註冊試試看。
模擬面試
獲得模擬面試的機會,賺爛。👍👍👍
雖然一樣是準備面試時焦慮到不行。但有發現同樣的技術題目,這次可以聯想到更細緻的處理方式,或是能回答出更多實務上的細節(雖然技術問題都被跳過,沒問到)。以及,更知道如何進退應對,能夠針對對方的回覆,再向下深挖、提出試探性問題。還有像是提到敏捷開發時,因為剛好在收集 CI/CD 相關文章時,有理解到技術背後的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談話之間更能提出關鍵字,讓對方更容易產生「你懂喔」的感覺。
個人復盤
今天,我想來點情緒價值
先回顧一下有哪些達成是事項吧!
- 學習 Tailwind:包含 v3 與 v4,剛好分別對應到公司專案與體驗營作業。
- 全部任務提交,並使用這次學習計劃的 React 與 Tailwind 來寫。
- 參與社群:這次有特別報名志工服務,希望能藉機強迫自己多參與 discard 上的討論。效果顯著。
- 調整學習習慣與週期:過往一週學習時間都會異常集中到特定幾天,效率就會受到當天的情緒與身體狀況影響。經過體驗營調整,現在偏向每日平均輸出。
那些年錯過的估計,那些年錯過的 check list
再來看看有哪些原本開局規劃、盤中變化、最終趕不上計畫的事項吧!
- 整理舊的 notion 筆記:被歸類在重要、不緊急,但完全沒有動作。主要是因為不知道要如何統整。
- 學習 React:一開始目標訂太大,而且計算學習時數時,沒有考慮到筆記與實作練習。實際花費時間會多 2~3 倍。
- 嘗試接觸 Hexo、Node.js、串接 OpenAI:本來就算是額外 Bonus,現在還多了加碼 CSS 😂
- 分享筆記到體驗營頻道:原本想要像其他同學一樣,分享筆記到頻道。不過原本寫的筆記偏向只給自己看。接下來先慢慢養成在方格子發文的習慣。
後續行動
已經確定會參加下半年的 React 培訓班,先列出接下來計畫與行動的主要基調。
- 精力管理:比起時間,更多的是精力不足。體驗營期間大概了解自己精力的極限。接下來要嘗試各種管理方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作業模式。希望能保持每週 15 小時的進修時間。
- 大目標訂定:預計下半年到明年會有 3 個專案,類型分別個人小型專案、AAPD 合作切版專案、React 合作專案。本來就有一些想做的 sideproject 主題,希望在 6 月份可以來大致分配各專案要花費的時間,以及個人小專案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可能需要哪些素材與資料、預計要使用哪些技術、採用哪種設計風格。
- 培養輸出內容的習慣:之前在自架部落格、痞克邦、Medium 間猶豫發文的平台,也看到許多開發者會用 Facebook、IG、YT、Linkedin 等經營社群。有發表文章的想法,但是已經過了半年都沒有行動。歸根究柢,就是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剛好這次體驗營看到許多同學開設方格子,這次心得文也就嘗試在這個平台上撰寫,目前的使用體驗也不錯。
結語
好啦,心得差不多就先這樣。一如既往,直播班接近尾聲時,都會出現突發狀況。在端午連假出現低潮,連假結束後又開始感冒。好在這次的最終任務設計稿很善良(?),加上前幾週的積累,不是做不完,但是時程非常緊繃。期間也選擇放過自己,先提交了 Lv1 作業,按下送出的按鈕的當下瞬間鬆口氣。釋放壓力後,又能在繼續前進。
下週開始休息一週,想來看其他領域的書籍。
接下來就是助教們的修羅場了,各位老師加油,也辛苦了。因為有你們的肝臟莎莎給優,才能讓課程運作下去。也感謝注意到一些在趕作業時忽略的細節,像是最終作業的設計稿善良歸善良,但也藏了些小心思在裡面。我們到時候切版班見,再來互相傷害(對方的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