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K~
「第一家只有一個人的十億美元公司有很高機率會在 2026 年出現。」這是 Anthropic 執行長 Dario Amodei 在 2025 年 Code with Claude 開發者大會的問答環節中的回答。
當各大科技公司 CEO 紛紛發出「如果你團隊中 90% 以上的人沒有每天使用 AI,那你已經落後了」的內部備忘錄時,一個全新的創業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在生成式 AI 的趨勢下,可以看到更多人透過 Vibe coding 打造網站、App 等案例,這隱藏著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當技術門檻急劇降低時,真正的競爭優勢又在哪裡?
在週三將上線的最新一集 Podcast 中,我們邀請到 fOx 來聊聊,他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開發 AI 名片王(MeishiBox)遇到哪些挑戰、之中有哪些有趣的心得,可以先把 Podcast 訂閱起來~
在這期內容中會有:
- 科技公司 AI 備忘錄背後的危機感?
- Vibe Coding 時代:當每個人都能成為 Builder
- 一人獨角獸的實踐者:Pieter Levels 的啟示🔒
- 面對變化的適應心得🔒
科技巨頭的集體焦慮:AI 備忘錄背後的危機感
過去一段時間,一股內部備忘錄風暴席捲了科技業。從 Shopify、Duolingo,再到 Box 等,各家公司的 CEO 紛紛向員工發出大同小異的 AI 備忘錄。這些備忘錄都在傳達:AI 已經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必需。
「如果你團隊中 90% 以上的人沒有每天使用 AI,那你已經落後了。」這句話成了 CEO 們的共識。仔細閱讀這些備忘錄,我們能發現三個一致的核心元素:
- 不可避免性的敘事:這不是選擇題,不是試點計劃。無論你願不願意,這場變革都在發生。
- 個人見證:每位 CEO 都提到自己正在大量使用 AI。「我一直在用它,但即使如此,我覺得我只是觸及了皮毛,」Shopify 執行長 Tobi Lütke 承認道。他們在以身作則,同時坦誠自己的學習曲線。
- 緊迫感的悖論:每位 CEO 都傳達同樣的矛盾:「我們必須快速行動」,同時「我們仍在摸索中」。即使充滿不確定性,但也要果斷行動,如同
這些 CEO 備忘錄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反映一種焦慮和急迫感。看似堅定的宣言背後,是一種對未知變革的集體應對方式。備忘錄之外,更重要的是具體實施策略。每家公司都在進行不同的實驗:
- Shopify 將 AI 使用納入績效評估,團隊必須證明無法自動化才能獲得更多人力
- Box 將效率轉化為創新,讓團隊保留自動化節省的資源用於戰略項目
- Duolingo 擁抱激進變革,以 AI 取代部分承包商工作
- Fiverr 創造個人緊迫感,鼓勵員工成為「Prompt 工程師」和「卓越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備忘錄中追蹤的是 AI 使用情況、採用率、轉型進度。雖然 CEO 堅持 AI 是緊急的,但他們還無法定義「成功」(也就是傳統業務指標)是什麼樣子。
這些 AI 備忘錄背後的焦慮,某種程度上也反映 Anthropic 執行長 Dario Amodei 最近的警告,「AI 可能會在未來一到五年內消滅一半的初階白領工作,並將失業率推高到 10-20%。」
Meta 的 Mark Zuckerberg 也表示,Mid-level 程式設計師很快就會變得不必要,「可能在 2025 年,我們在 Meta,以及基本上其他從事這項工作的公司,將會擁有一個 AI,可以有效地成為你公司的一種 Mid-level 工程師。」
Amodei 並非提出警告而已,他也提出解決方案,「你不能站在火車前面試圖阻止它,唯一能做的就是駕駛火車,將它轉向與原本前進方向相差 10 度的不同方向。這是可能做到的,但我們必須現在就行動。」
這些焦慮和警告值得我們注意,同時也點出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如何在其中找到機會?

Anthropic 執行長 Dario Amodei
Vibe Coding 時代:當每個人都能成為 Builder
當傳統的技術門檻被 AI 工具弭平時,一個新概念也順勢出現 Vibe Coding。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程式設計,而是透過直覺和 AI 輔助來創建產品的方式。
Windsurf 執行長 Varun Mohan 對此有個精準的描述:「所謂的開發者大概會擴展成所謂的 builder,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成為 builder,軟體將成為一種非常民主化的東西。」
隨著 vibe coding 盛行、技術門檻大幅降低,一般人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快速驗證想法。這個轉變的核心在於 Alex Danco 提出的觀察:我們正從「程式即資本」轉向「程式即勞動」。過去,企業會花費大量資源建構程式碼庫,將其視為資本資產。現在,程式碼更像是可以租用的勞動力。
Vibe Coding 帶來的正面影響在於:
- 個人可以雇用很多個 AI 程式設計師:一個人可以同時操作數十個以上的 agents
- 開發成本大幅降低:不需要維護龐大的工程團隊
- 快速驗證想法:從想法到 MVP 的時間縮短到週或天
- 專注差異化價值:把精力放在獨特的產品定位和使用者服務
一個人或是小團隊加上 AI 工具,理論上可以創造過去需要數百人團隊才能達成的價值。關鍵在找到有足夠市場需求的痛點、熟練運用 AI 開發和營運工具,以及透過品牌、社群或獨特洞察建立競爭優勢等。

Windsurf 執行長 Varun Mohan
但同時 vibe coding 也會面臨一些挑戰和限制。fOx 也在訪談中分享他開發 AI 名片王的挑戰:
- 技術債務的累積
依賴 AI 寫程式可能會累積大量技術債務。當問題變得複雜,或者需要優化和擴展時,不理解技術的 vibe coding 開發者可能會陷入困境。產品在短期內看起來不錯,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出現問題。
- 差異化和競爭優勢的挑戰
在 vibe coding 時代,技術門檻降低意味著競爭也更加激烈。當越來越多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少的時間做完一個開發題目,那差異化或競爭優勢的地方在哪?
fOx 提到現在很難完全想到一個從來沒有人做過的題目,「我覺得每個人的思維在這件事情上就會展現不一樣,比如說很多人會說,名片管理等題目的 APP 滿地都是。但那你要找出一個不是滿地都是的題目是什麼?就是沒有人做過的事情?幾乎是沒有啦。」
當開發變得容易時,真正的差異化可能更多體現在對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市場定位的精準度,以及持續迭代和優化的能力上。在訪談中,fOx 談到一個關鍵想法:「我更認為 go-to-market 比較重要。客戶要解決問題,他不在意你是用哪一種 coding 的,以及你如何和客戶建立長期關係。」
隨著開發能力變得豐盛,新的稀缺資源開始浮現:
- 使用者注意力:在產品爆炸的時代,如何被發現變得更重要
- 信任關係:如何建立與使用者的長期關係
- 問題洞察力:能否發現真正值得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有個另個可以談到的是「Build in Public」策略。當開發週期縮短,透明地分享開發過程不僅是最好的行銷內容,而成本也相對低;更可以在不同階段快速收集回饋,並且與潛在用戶建立信任。
在 AI 名片王上架的一個月前,我幾乎打開社群就可以知道今天的最新動態或是遇到的 bug 有哪些。某種程度這件事,也越來越頻繁出現在開發 APP 的帳號中。
這點很呼應我們在《稀缺與豐盛》中討論的:「在豐盛環境中,如果所有選項都同樣容易獲得,人們反而會預設選擇少數幾個選項。」當每個人都能輕易創建產品時,市場會呈現二元分化:高度差異化的小眾產品,和佔據預設地位的主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