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通常都是來自很個人的生命經驗,才會有足夠強大的動力去成就一件作品。不然受訪者不可能有毅力花費七年的光陰打磨故事,最後成就一部規模那麼大的電影。我個人認為台灣男性普遍不被鼓勵表達自己,《搜查瑠公圳》著墨不少篇幅在父子情中,姑且不論是否能產生共鳴,但能看見不同世代男性的掙扎與情感,本身就是一件蠻特別的事。

圖/《搜查瑠公圳》伯樂影業
受訪者在這次幕後採訪中分享個人的成長經驗,不禁讓我想起了成長過程中看見的弟弟和爸爸。身為女兒的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了解父子間的矛盾和掙扎,但身為子女的我,可以理解父母之於孩子的影響力,成就的同時也是一種框架。
而所謂的長大,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就如同受訪者所說,得先「摧毀」才能「重建」出自己的軌道。這個比喻蠻像小時候坐的學步車,脫離車車的小嬰兒得先跌倒幾次才能真的走起來,過程不容易也需要無比的勇氣,希望這篇專訪能讓讀者更了解創作背後的意圖,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非常努力長成自己最渴望的模樣。
專訪文摘
「你必須要摧毀你爸,然後接受他,你才有辦法成為你自己。那是一種『父親的死亡』,這就是男孩子變成男人的一個過程。」賴俊羽解釋「摧毀」不是指形式上的殺掉,而是透過溝通或瞭解,讓人生軌跡上的父親角色得以「死亡」,「男孩子都曾把父親當成英雄,但在成長過程中卻發現不是如此。」
閱讀報導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