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中旬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放榜的日子,DSE是香港中學學制裡唯一的公開考試,絕大部分的中六學生(即台灣的高三學生)都以DSE成績爭奪升讀大學的資格,因而被稱為「一試定生死」
所以當公開試聆聽考卷的常用背景音樂《綠袖子》一曲響起, 馬上PTSD發作,假如沒有感觸,應該是傷害得未夠深sor for地獄笑話
我沒有追看香港YouTube頻道「試當真」,也許他們出品的《公開試當真》會吸引我入場之處,亦是監製暨主演之一許賢拍攝這套紀錄片的原因:治癒公開試留下的創傷
(下有劇透)
試當真以8個月時間紀錄一位過去只靠「天才波」的文憑試考生滕毅康,備戰公開試到放榜的心路歷程,在許賢串連各個補習名師加以催谷的情況下,可否在開考前4個月,成功追趕中四至中六未曾搏盡的進度,繼而順利考入大學? 同時,曾是末代高考生的許賢以半工讀身份報考文憑試,從實戰中了解現今考生面對的困難及香港教育制度問題,亦透過考試解開埋藏於內心十年的公開試鬱結。
1.
幾十年來,無數紀錄片及新聞報道批判香港考試制度,即使中間有好幾次改制或「優化」,但公開試模式依舊屹立不倒、繼續為人垢病;而《公開試當真》似乎沒有撼動香港考試制度的強烈意圖,只讓我延伸思考了兩個問題
為甚麼要搏盡無悔?
想試試盡力一次/不想認輸、「因為窮呀DLLM」、父母的期望……片中各位受訪者拋出不同原因,而片中DSE考生阿康沒有經濟負擔及父母壓力,對學業一直得過且過,經過一季的搏盡無悔,出盡奶力力谷DSE,結局依然未盡人意,再對比許賢與母親多年來對讀書及升學的鬱結,輕輕地與曾經或現屆考生一起反思「一試定生死」、搏盡無悔等等的迷思
2.
所以更重要的問題是:搏盡之後呢?
本以為伴讀兼一同報考DSE(其中兩科)的許賢會是阿康的對照組,雖然實際上前者所佔篇幅不多,但阿康的人生繼續進行中、仍有許多未知數,許賢的故事像是接力為觀眾解答努力過後的迷惑
猶記得片中許賢略帶嘲諷地表示,假使努力過後公開試成績還是「炒哂」,父母不會覺得你可憐;阿康的父母十分開明(有些甚或會覺得有點放縱),在香港的社會環境其實算是一個特別例子,更多香港仔女像片中的許賢一樣活在父母(外界)的期望之下,不自覺留下或多或少的心理陰影,亦傷害了自己跟父母的關係
身於result-oriented的社會,年初《填詞L》導演自揭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成功的瘡疤,我們這群公開試的loser該如何自處?許賢多年後跟母親深情對白,並終於丟掉一堆中學課本/notes,以及當初失諸交臂的大學info day小冊子,像是輕輕地提醒大家是時候跟自己和解
3.
坦白說,《公》的拍攝及編導技巧比較粗疏,剪接則得張叔平出手相助,幸好忍手(喂)減少使用黑幕過場;不過原本的紀錄片系列一共十集,現時將歷時260日的備試經歷、300多個小時footage濃縮至一個半小時,未能深刻展現阿康奮鬥及反思的心路歷程,因此以上所有的延伸思考及結論均是輕描淡寫
4.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備試經歷www
當年老師經常兇我們「讀成咁點考公開試(這樣的鬼成績怎樣能應付公開試)」,也許在老師及同儕壓力逼迫下,我也盲目地日溫夜溫,然後幾乎每考一科便在Facebook出post發泄負能量
更記得當年一考完最有信心的科目,一出門口翻查課本已知做錯一道大題,心頓時涼了大半截,直到現在亦偶然回想:如果當時我無發瘟,會不會有機會升一個grade?然後放榜前輾轉反側,都不知自己最終有沒有睡著,結果成績不過不失、上了大學,但也沒有成為人中之龍,做份牛工,每天抱怨每樣都加價、只有薪水沒加(笑)
事過境遷,公開試跟我的距離越來越遠,當年備試(可能有的)痛苦感覺、搏盡無悔的衝勁好像亦慢慢被歲月磨滅,但依然活著繼續掙扎
或者學《侏儸紀公園》所說:
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