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對植物其實很耗能!紅藻的變身術給我們上了一課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多半是綠色的:有葉綠素、有光合作用能力、以太陽光為能源生存。但是,當天然環境中有可用的有機碳源時,光合作用就一定是最佳選擇嗎?


最近發表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以單倍體單細胞紅藻 Galdieria partita 為對象,探究了它如何根據環境中是否有可用的有機碳源,來進行「生活方式」的精密切換:光合自營、異營、或兩種都來一點的混合營養形式。


這種紅藻生活在美國黃石公園的酸性溫泉中,是由明尼蘇達大學的第一位女性教師Josephine Elizabeth Tilden於1894年發現的。後來,史丹佛大學的Mary Belle Allen在1952年開發了培養嗜熱微生物的方法,且在1959年成功將我們的主角培養出來。這隻紅藻喜歡很酸(pH 2.5-3.0)的環境,從攝氏28°C 到 90°C都能存活。


研究團隊發現,紅藻的這種變身並不是透過突然破壞或移除葉綠體來進行的,而是一個簡潔且結構明確的轉換程序!


當外界有可吸收的有機碳源(如:葡萄糖)時,不論有光或無光,紅藻便會開始下調與光合作用相關的基因表現與代謝活動,葉綠體中的色素(如藻紅素、藻藍素)和光合蛋白也會逐漸停止合成,加上細胞快速分裂也會稀釋原有的色素濃度,導致細胞原本的紅色色澤慢慢褪去(稱為褪綠,bleaching)。這些變化反映出紅藻在異營狀態下會加快細胞分裂,將能量和資源投入在加快生長速度上(趕快佔位子!)。

而當外部碳源消失時,紅藻就會再度啟用葉綠體中的光合作用機制,重新進入光合生活樣態。而且,研究團隊發現,當有機碳源消失,紅藻會試著重新切換回自營模式;這時候,如果沒有光照,紅藻也不會積極重建「光合作用套組」。


這種能自由切換生活樣態的系統,就像是調換能源的控制關。既然紅藻的生存哲學是「有現成的就不自己做」,於是研究團隊想知道:既然只要有外來的碳源就可以讓紅藻停止光合作用,那光合作用是不是很貴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結果他們發現,這種紅藻 Galdieria 在光合自營狀態下,體內的氮、蛋白質與脂肪含量分別是異營時期的1.5 倍、1.3 倍以及1.7 倍。為什麼會差這麼多呢?


研究團隊認為,1.5 倍的氮含量是因為,光合作用需要大量含氮蛋白,如 Rubisco、光系統;而1.3 倍的蛋白質量,是為了保持光合作用各機組運作;至於1.7 倍的脂肪量是用來組裝類囊體膜所需的光合脂類,如 MGDG、DGDG、SQDG。


進一步觀察還發現,自營狀態下的葉綠體體積是異營時期的6 倍,葉綠體相關 RNA 的表現量更是提升了 5 倍以上。


簡單說,當紅藻要進行光合作用時,細胞內各部門因為需要更多蛋白質、脂肪、RNA、DNA,所以大家都得追加預算,並不是只有新增一組綠色光合作用機器而已。


那麼,既然光合作用這麼耗資源耗能量,為什麼植物在當年沒有乾脆就改走「直接吃現成」(異營或腐食)的路線,好比像動物那樣攝食,或像某些真菌一樣分解吸收有機物呢?


答案是:如果環境中有充足的有機碳源,當然可以選擇放棄光合作用。但是如果沒有呢?


在我們所知的陸地、遠海海洋中,有許多其他物資豐富但有機碳源稀少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進行光合作用才是確保生存的唯一辦法。尤其是在「古早古早」的時候,當時水中光合生物並不多,而光是免費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生命形態潛力十足,有機會開闢新的生態區位。


總而言之,透過研究紅藻的生活形態切換,我們瞭解到地球上的生物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所有會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很「阿信」,即使有現成的可用也選擇不用的。


研究團隊發現,如紅藻這樣的生物的生活方式是:當碳源充足,光合作用就停止,把資源用於增加分裂和成長(快快佔位子!)。當碳源空空如也時,光合機制重新啟用,它就開始依靠光和 CO2 生存。


這個與百萬年後的陸生植物即使有根與葉,在同一個個體中也區分光合和異營組織的觀念,可能有著深遠的歷史上的傳承關係。


參考文獻:

Yamashita, S., Hirooka, S., Fujiwara, T. et al. Costs of photosynthesis and cellular remodeling in trophic transitions of the unicellular red alga Galdieria partita. Commun Biol 8, 89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8284-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1會員
992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6/08
看到葉脈,你會想到什麼呢? 是葉脈書籤?還是都市的公路網? 最近有個橫跨四百萬年的葉脈演化研究,帶著我們看到: 如今多采多姿的葉脈,其實也是透過試誤逐漸演化得到的!
Thumbnail
2025/06/08
看到葉脈,你會想到什麼呢? 是葉脈書籤?還是都市的公路網? 最近有個橫跨四百萬年的葉脈演化研究,帶著我們看到: 如今多采多姿的葉脈,其實也是透過試誤逐漸演化得到的!
Thumbnail
2025/06/07
我家的貝里是橘色的公貓,但是他是橘色又是公的,這並不是巧合。事實上,街上的橘貓幾乎都是公的!而且,橘貓不只是公的居多,而且許多都帶著若隱若現的虎斑條紋(貝里也是)。這其實是一場由X染色體、細胞訊息傳遞、基因表現與發育生物學交織而成的遺傳魔法喔!
Thumbnail
2025/06/07
我家的貝里是橘色的公貓,但是他是橘色又是公的,這並不是巧合。事實上,街上的橘貓幾乎都是公的!而且,橘貓不只是公的居多,而且許多都帶著若隱若現的虎斑條紋(貝里也是)。這其實是一場由X染色體、細胞訊息傳遞、基因表現與發育生物學交織而成的遺傳魔法喔!
Thumbnail
2025/06/07
種過番茄的人都知道,番茄全身都是小毛毛。雖然肉眼看來都一樣,但是對研究植物的毛的科學家們來說,這些小毛毛可是各有各的型態呢!有些科學家說,番茄有七種毛;有些科學家說:不對不對,番茄有八種毛! 管它是七種還是八種,這些毛毛們對番茄可超重要的喔!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些毛對抗蟲害也非常重要!
Thumbnail
2025/06/07
種過番茄的人都知道,番茄全身都是小毛毛。雖然肉眼看來都一樣,但是對研究植物的毛的科學家們來說,這些小毛毛可是各有各的型態呢!有些科學家說,番茄有七種毛;有些科學家說:不對不對,番茄有八種毛! 管它是七種還是八種,這些毛毛們對番茄可超重要的喔!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些毛對抗蟲害也非常重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稿 2024年7月24日)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樹皮中的微生物能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這使得樹木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作用,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更加重要。 當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超過預期時,這項新發現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只要他們願意採取必
Thumbnail
(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稿 2024年7月24日)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樹皮中的微生物能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這使得樹木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作用,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更加重要。 當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超過預期時,這項新發現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只要他們願意採取必
Thumbnail
近年ESG興起對「藍碳」、「固碳」等討論,紅樹林復育也成為熱議選項。紅樹林作為藍碳生態系統的價值,包括高效的碳吸收和儲存、廣泛的地理分佈和跨世代的碳儲存效益。然,提及復育過程中仍需要更完善的方法學評估,避免過度影響既有生態環境、海岸陸域化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ESG興起對「藍碳」、「固碳」等討論,紅樹林復育也成為熱議選項。紅樹林作為藍碳生態系統的價值,包括高效的碳吸收和儲存、廣泛的地理分佈和跨世代的碳儲存效益。然,提及復育過程中仍需要更完善的方法學評估,避免過度影響既有生態環境、海岸陸域化等問題。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一點一點在改造環境,雖然過程勞力少不了,但徹底流汗也是在代謝,如同我們正在清除塵封已久的蜘蛛絲和灰塵,過程中免不了要弄髒衣服和勞動身體,但勞動後的成果卻是對身心皆有助益,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回應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喔!
Thumbnail
一點一點在改造環境,雖然過程勞力少不了,但徹底流汗也是在代謝,如同我們正在清除塵封已久的蜘蛛絲和灰塵,過程中免不了要弄髒衣服和勞動身體,但勞動後的成果卻是對身心皆有助益,因為環境的變化直接回應我們的努力是值得的喔!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