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前段時間攝徒日記的八炯在活動中說「誰推翻滿清?袁世凱」的時候,我的個人社群帳號到處都是相關討論,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探討「功臣論」,一點拙劣的見解,望能體諒

先說結論:袁世凱不是功臣,但他是滿清的掘墓人,是最重要的人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開始,各地新軍發動革命,誓言「驅逐韃虜,恢復中華」,1912年,在袁世凱成為滿清朝廷內閣總理大臣滿清,並且一面出兵,一面與革命黨人談判,達成南北議和,獲得黃興保證,將由自己擔任大總統後,末代太后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儀的名義發表了《清帝退位詔書》,宣布接受北洋軍於1911年12月20日推出的《清室優待條例》,中國自秦始皇開始的帝制迎來了終結。
這是清朝滅亡,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簡單介紹,有沒有發現,少了一個人的名字?
沒錯,孫中山呢?
讓我們把鏡頭,轉個方向,來看看同時間的孫中山在幹嘛:
1911年1月至2月,孫中山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等地籌款,3月中旬,孫中山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5月3日,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6月,孫中山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7月,孫中山到美國委陌林埠。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時,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同為革命黨人的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布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布脫離中央,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軍隊多為袁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
沒錯,孫中山先生在推翻滿清的武昌起義中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非常多的貢獻,但接下來的故事,才是真正揭示「誰推翻滿清」這個問題的關鍵:
當清廷在軍政皆失控的狀態下,滿懷屈辱地將希望寄託在這位曾經「小站練兵」的北洋之主身上時,袁世凱不再是誰的部屬,不再是清朝的工具——他成為了中原土地上最有實權的人。與其說滿清選擇了袁世凱,不如說是歷史逼著滿清,把刀柄交到他的手中。
作為唯一能同時運作《清室優待條件》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兩份法律的人,袁世凱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一方面派兵南下,製造「軍事高壓」的談判籌碼,另一方面則與革命黨人密切聯繫。黃興、黎元洪,甚至後來趕回來的孫中山都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南方雖起義成功,但毫無整體戰略能力;北洋軍握有實力,若不與袁妥協,可能南北持久內戰,革命果實反被撕裂。
最終,南北議和,孫中山以「天下為公」的名義讓位袁世凱,袁則以大總統身份,代表新政權接受清帝退位。再強調一次:宣布退位的,是清室,是隆裕太后,是溥儀。而不是被軍隊圍攻的紫禁城,不是起義軍武力攻破皇宮。這是一次制度性的崩潰,不是武裝的滅國。
那麼,這場終結帝制的歷史,功勞該算誰的?
革命黨——提供了火種、理想、號召、犧牲,但戰略弱、執政無力;
孫中山——是象徵,是精神領袖,但不是執行者;
袁世凱——沒有理想,只有算計,但他抓住了那個關鍵轉折點,讓滿清走向歷史終局。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袁世凱不是功臣,但他是掘墓人」。
功臣是什麼?功臣要忠於理念,要對某一方有所奉獻。袁世凱是嗎?不是。他既非忠於清,也非忠於共和。他只忠於權力本身。但唯有他,握有能終結滿清的槓桿,並且實際拉動了那個扳機。
如果說孫中山是創黨人、是策源地,那麼袁世凱就是這場政體更替的執行者,是那個在政治棋局中翻盤、攪局、最後收局的關鍵玩家。
這樣的角色,不適合寫入教科書的光榮榜——因為他不夠純粹,不夠理想,不夠偉大、光榮、正確。但在歷史的真實運行邏輯中,純粹與正義從來不是推動改朝換代的唯一燃料。袁世凱,就是這個不純粹、甚至有些骯髒的歷史引擎。他推倒了滿清,卻不屬於革命;他不是英雄,卻成了歷史的那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