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婚姻與女權:未解的難題
近年來,少子化議題屢屢被提及,不僅是國安危機,更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涉及層面甚廣,本文不特別探討其成因。
主要聚焦於女性在婚後需面對的各種不公平待遇。
家務分工:無形壓力的來源
台灣已婚女性每天無酬照顧4.41小時 做家事2.22小時最長
研究顯示,台灣已婚女性每日從事無酬照顧的時間達4.41小時,是配偶或同居伴侶的三倍。
其中,女性以從事家務2.22小時為主要工作,其次為照顧未滿12歲孩童1.68小時,以及照顧長輩0.51小時。這些隱形成本,使男性成為「潛在既得利益者」。
雖然不少男性也分擔家務,這讓我的說法可能顯得有些以偏概全。不過,接下來我想討論女性在生產後會面臨哪些問題。
懷孕生產:女性獨自扛下的身心變化

postpartum depression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台灣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32.23歲,高齡產婦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年齡增長,女性自然懷孕的難度也隨之提高,往往需要依賴生殖醫學或人工授精等方式協助受孕。
施打排卵針、取卵、人工植入受精卵,或自然受孕所帶來的房事壓力,這些都是當代女性必須承受的壓力。
懷孕後,女性還要面對職涯的大幅轉變與工作內容的調整,身體變化、體重增減、味覺改變、情緒起伏、產檢時對胎兒健康的擔憂,以及夫妻相處模式的調整,這些都必須由女性獨自承受。
生產後,女性還得面對傷口復原時的虛弱、初乳分泌的壓力、選擇母奶或配方奶的糾結、母乳產量的負荷、脹奶帶來的疼痛、親餵或擠乳的壓力、飲食受限的痛苦、體重難以恢復的鬱悶、自我感失衡、對嬰兒需求的不理解與挫折,以及與丈夫關係的變化、性趣減退,甚至因產後傷口導致對許多事產生懷疑。
部分女性在產後會因荷爾蒙變化與長期睡眠不足,而出現健康問題,甚至罹患產後憂鬱症。研究指出,台灣婦女產後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14%至21%;若包括有症狀但未達憂鬱症診斷標準者,比例更高達四成以上。
這些身心變化除了需要時間調適之外,也可能影響夫妻關係,甚至削弱女性重返職場的意願。同時,社會和自身對女性產後外貌的期待,也常常為新手媽媽帶來額外的心理壓力。
婚後職場與經濟不平等:難以翻轉的現實

workplace discrimination
結婚生子後,許多家庭的收入來源變得單一或減少。例如,有些女性因全職照顧家庭而無法工作,使家庭經濟完全仰賴配偶收入;即使是持續工作的已婚女性,也可能因為育兒而選擇彈性工時或較短的工作時間,導致收入降低。
此外,養育子女所帶來的各項開銷也不容小覷,包括托育、教育與醫療等費用,都使家庭的財務負擔進一步加重。
女性婚後的平均個人可支配所得,往往低於婚前,財務自主性也相對減弱。這種經濟上的不平等,使部分女性在家庭決策和自我發展上處於弱勢地位。
即使選擇不生孩子,兩人世界未必不好。但別忘了,身邊的親友往往會以不解的語氣發問道:
「都結婚了,為什麼不生小孩?」
「沒有孩子,不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完整嗎?」
「現在不生,以後會後悔。」
時不時家人聚在一起,這些事又被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
這些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話語,對當事人一定是很不好受的。
面對社會氛圍和親友期待,一定會有一段陣痛期和磨合期。
別懷疑,這正是許多已婚女性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I can’t do everything at once.
每天清晨,女性總是先趕緊起床梳妝打扮,再將丈夫和孩子喚醒,接著忙著準備全家人的早餐。等大家都整理完畢、用餐後,便在妳一陣催促聲中匆忙準備出門。妳和丈夫可能要先送孩子到保姆家、幼兒園或小學,再各自或一同前往公司。
經過一天的忙碌工作,妳還要和丈夫協調誰去接孩子放學,然後再送去安親班。之後,妳可能還要趕回公司完成未盡的工作。等到下班回家,又得再去接孩子,還有一大堆家務等著妳處理。
這就是已婚女性的生活日常,她們同時身兼母親、妻子和職員,每天都在燃燒自己的小宇宙,沒有一刻能停下來。如果丈夫又不願分擔家務,這樣的婚姻要如何維持下去,真的令人感到無力。
更不用說,到了週末若想好好休息,還得同時照顧年長的家人和年幼的孩子。究竟何時才能真正喘口氣、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難怪現在許多女性選擇不結婚,畢竟她們單身過得也不差。
如果「1+1」不等於2,又何必忍受「1+1」變成0.5呢?
女權vs父權:公平婚姻的真正意義

EQUAL MARRIAGE FAIR MARRIAGE
我在Threads拋出「除非男性有能力扛下整個家庭的開銷,不然結婚對女性就是不公平」這個話題引發了炎上。
其實,我想探討的是婚姻中性別角色不對等的問題,但沒想到卻引發了極為兩極的討論。
我的觀點,反映了許多女性對婚後生活現實的不滿。正如前文所述,現代多數家庭為雙薪制,女性既要工作賺錢,又得承擔大部分家務與育兒勞動。在這種情況下,若男性無法或不願意在經濟上多分擔,女性等於必須付出雙重勞動(職場加家庭),卻得不到對等回報,自然會感受到婚姻帶來的不公平。
許多台灣女性甚至坦言:「結了婚就是各種吃虧的開始」。
因為婚姻讓她們失去時間、職涯機會與身心健康,而男性卻未必付出同等代價。
從女權視角來看,這種不公平源於父權社會長期對女性的剝削:男性享有來自妻子的情感支持、家務服務和生育後代,而女性卻為家庭奉獻所有,卻缺乏自主權與保障。因此,有些女權觀點認為,在性別平等尚未完全實現前,婚姻制度確實傾向讓女性付出更多。
但也有人質疑,這樣的說法反而強化了傳統父權思維。他們認為,要求「男性養家」本身就是父權制度的產物,隱含著男性主外、女性主內的分工假設。
在過去的父權社會中,男人被視為一家之主,負責經濟供養;而女性則依附在家庭之中,缺乏經濟自主。然而,這種模式對女性未必真正有利--經濟上完全依賴男性,會削弱女性在家庭中的發言權,一旦婚姻出現變故,也容易失去自立能力。
從性別平等的理想來看,真正公平的婚姻不應該是由男性單方面負擔經濟、女性專責家庭,而是夫妻共同承擔經濟與家務,成為真正平等的夥伴。
若強調只有男性全負責才算公平,反而默認了女性必須依靠男性供養才能獲得保障,這與女權主義所強調的自主與獨立理念並不相符。
因此,有些倡議者認為,與其要求男性承擔全部家計,不如推動社會結構的改變,例如完善育兒支持措施、鼓勵企業打造家庭友善職場環境、深化男性參與家務照顧的文化,讓婚姻雙方都能平等分擔責任,才能真正實現性別公平。
筆者的觀點
近幾年來,台灣女性婚後處境與對婚姻的態度產生了明顯變化,這反映了性別平權意識的提升與社會結構的演進。已婚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提醒我們現行制度與傳統觀念仍有改進的空間;同時,不婚風潮的興起也展現了年輕世代對傳統婚姻重新審視與自我價值追求。
面對這樣的趨勢,政府與企業應積極營造友善環境,例如提供育兒支援、推動同工同酬與彈性工時,減輕女性因婚育所承受的壓力。社會大眾也應該反思傳統性別角色的限制,鼓勵兩性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共同經營家庭。唯有如此,才能讓婚姻成為真正自願且互惠的選擇,而不是一方的犧牲;也才能在少子高齡化的挑戰中,打造對年輕世代更具吸引力的家庭友善社會。
其實這篇文章是臨時完成的,沒想到自己脫口而出的話,竟然會激起這麼大的漣漪,甚至引發不必要的紛爭。
我也因此真心反省自己的行為,這確實不是一個好的示範。
夫妻之間如何相處,怎麼在家庭與職場間取得平衡,其實都需要雙方溝通協調。
我僅是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沒有對錯之分,幸福的定義應該由每一對伴侶自行決定。
我這次最大的失誤,是用了過於武斷的標題來發表這篇文章。
如果當初我換一種方式提問,比如:「男性若願意扛起家庭經濟重擔,會不會增加妳結婚的意願?」
「身為妻子或母親,最想對另一半說什麼,讓他知道妳的辛勞?」
經過這次教訓,我會在發文時更加謹慎,更好地扮演觀察者的角色。
我在留言回覆時,始終保持理性溝通的態度,儘管有時與他人意見不盡相同。我認為,這樣的議題值得討論,每個人可貴之處在於擁有不同想法和主觀意識。只要能夠進行良性溝通,我都非常樂於回覆,甚至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
社群可怕之處在於,一個話題一旦被延燒,往往就像森林大火般一發不可收拾。
「我推開那扇門,眼前的風景是美是醜,全都取決於每個人內心對世界的映照。」
最後,想提醒看完這篇文章的每一位朋友,請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位女性。
「為母則強」這句話,確實有它的道理。
有些女性或許選擇不成為母親,那是她們個人的選擇;這樣至少比不負責任地生下孩子,卻讓原生家庭的陰影伴隨孩子一生來得好,畢竟這種傷害往往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