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1
M級潛艇(M Class Submarines) ,是一戰末期由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柴油動力潛艇。該級的獨特之處,是艦橋前方的砲台裡,裝備一門阿姆斯特朗304.8毫米/40主炮,又叫戰列潛艇。
由於華盛頓海軍會議對潛艇武器裝備的限制,M2和M3被拆除了艦炮,M2被改裝為搭載小型水上飛機,M3則被改裝為布雷艦。
▪︎船艦數據
排水量:1594噸 (上浮),1946噸 (下沉) 長:90.14公尺 (M1 & M2),93.19公尺 (M3 & M4) 寬:7.52公尺 動力:2座12缸維克斯1,200馬力柴油引擎,4顆800馬力馬達,2軸3葉片螺旋槳(每軸直徑1.78公尺) 航速:水面上15節,水面下8~9節 續航力:水上3700公里(15節)、8300公里(10節);水下31公里(9節)、150公里(2節) 潛航深度:61公尺(M2:73公尺) 乘員:62人 武器:1 × 阿姆斯特朗305毫米/40艦炮、1 × 76毫米高射炮 Mk II、4 × 魚雷發射管(皆在艦艏) 使用魚雷:450毫米魚雷(M1&M2)、530毫米魚雷(M3&M4) 艦載機:帕納爾佩托水上飛機(M2)
M2
|背景
英國海軍將訂購的潛艦取代第一批蒸汽動力K級潛艦的最後四艘(K17 - K21),原來的建造計劃改為實驗性質的M級潛艇。 她們最初被設計為海岸砲艦,即潛艇監視艦,但在詳細設計開始之前,其用途就發生了變化。其目的是讓潛艇能夠在潛望鏡深度或水面上用火砲而不是魚雷進行攻擊。當時,魚雷被認為對1000碼(900公尺)以上的移動軍艦無效。12吋火砲在相對較近的距離發射時,彈道較平,易於瞄準,而且很少有船隻能夠被擊中而倖存。
因此最原始規劃該級潛艇可以跟隨艦隊出戰,在艦隊交鋒之時潛入水下,然後在出其不意的靠近敵方艦隊時浮出水面進行火砲偷襲,雖然無法直接與水面艦隊對抗,但能夠有效打亂敵方艦隊編隊和陣形,甚至軍方還構想該級潛艇可以負責獵殺運輸船。

在指揮塔前方安裝主炮的M1
|建造設計
這些火砲是可畏級戰艦的備用 12 吋(305公釐)40 倍徑 Mark IX 火砲。這種砲架可使它們從中心線向任一方向仰角為 20 度、俯角為 5 度和傾斜角為 15 度。該武器通常從潛望鏡深度射擊,使用火砲末端的簡單珠形瞄準器透過潛望鏡對準目標,射程約為1300碼(1200公尺)。火砲在水面以上的曝光時間約75秒。潛艇必須浮出水面重新裝填火砲,大約需要三分鐘。實際上,這個概念並不十分成功,計劃的四艘M 級潛艇中只有三艘完工,全部在1917年至1918年間完成。M級潛艇有時也被稱為潛艇監視器。 M1和M2還配備了四個 18 英寸(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而M3和M4配備了直徑 21 英寸(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並且長度增加了10英尺(3米)以容納這些設備。

M1
|服役
M1是唯一一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服役但未參與實際行動的潛艇。她在海試期間由經驗豐富的潛艇艇長馬克斯·霍頓(Max Horton)擔任艇長,當時他剛從波羅的海歸來。1925年11月12日,M1在德文郡斯塔特角附近的英吉利海峽演習時與一艘瑞典運煤船「維達爾號」(SS Vidar)相撞,導致艇上所有船員全部沉沒。1999年,由伊內斯·麥卡尼(Innes McCartney)率領的潛水隊在水下73公尺(240英尺)深處發現了M1的殘骸。同年晚些時候,拉恩( Richard Larn)和BBC電視紀錄片攝製組再次探訪了M1的殘骸,並於2000年3月播出了拍攝的影片。 M2於1925年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機庫取代了砲塔。1932年1月26日,M2在多塞特郡切瑟爾海灘附近沉沒。據推測,機庫門開啟過早。 M2號位於淺水區,水深105英尺(32公尺),低潮時,指揮塔頂部僅低於水面66英尺(20公尺)。她是當地潛水愛好者的熱門景點,在繁忙的日子裡,多達六艘潛水艇停泊在M2上方。

M3
M3於1927年改裝為布雷艦,可裝載100枚水雷,主要用於測試「鯨魚」級驅逐艦的排雷設備。水雷由一條沿著其上甲板運行的傳送帶運送,並由一個擴大的外殼覆蓋。水雷透過船尾的一扇門佈設。試驗結束後,該艦於1932年報廢。 M4在完工前就被拆散了。 1924年,該級別所有三艘完工的潛艇都被用來測試船體偽裝,以降低潛艇對飛機的可見度;M1被漆成灰綠色,M2被漆成深灰色,M3被漆成深藍色。

可搭載水上飛機的M2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