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從吉卜力電影中選出一部最能代表自己的電影,《心之谷》無疑是我唯一的選擇,在創作途中無數的自我懷疑與恐懼,擊中了多少試圖或正在書寫的觀眾的心。月島雯愛書如癡、借書卡牽起的緣分、山丘上的古董店、友人的三角戀情……這一切處處在為月島雯的書寫動機與創造力鋪陳、塑形,面對平庸的恐懼如影隨形,卻為天澤那句「像我這樣的水平處處都是」仍然勇敢出國的行動力所啟發,推進月島雯前進的不是完美的天澤,而是自知不夠好仍持續追求的天澤。
《心之谷》的難能可貴在於善用日常小舉動創造深入人心的戲劇效果,總是出現在借書卡的名字引起月島雯的注意,結果是天澤的刻意為之,簡直浪漫的無可救藥;跟蹤獨自搭電車的貓咪來到古董店,反正青春還有大把時間可以盡情揮灑、一路好奇。

看到月島雯能夠明確地向父母表達創作是比讀書更為重要的事,如此勇敢選擇與同齡人不一樣的路,讓我為之動容也自歎不如,她是在朋友詢問「要去圖書館嗎?」總是堅定回答「是」的國中女孩,月島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特立獨行、具備自我察覺的能力,因此擁有源源不絕的戰鬥力,勇敢表明自認為更重要的事情。
曾經我也是寫小說寫到廢寢忘食的國中生,卻因日益繁重的課業選擇一條與月島雯完全相反的路,但我試著不因此哀嘆,在15、16歲那個年紀,我做了當時我的眼界與價值觀影響下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沒有家人逼迫、沒有外界眼光,只是做了最能對自己負責的選擇,而如今再度回望,旅程也自有精彩。


如果月島雯選擇不寫小說先好好讀書升學,這部片便少了創作與課業的掙扎衝突,而可能面對如何在為升學焦頭爛額後「重拾創作的想像力與動力」這類課題,不同選擇有各自要處理的課題,此選項還可能更為艱澀複雜,很可能引發「如果不夠優秀,寫作要如何維生?」等等長大後一點都不可愛的困擾。
無從得知天澤與月島最後是否追夢成功、是否終成眷屬,沒有結局的故事像無從預測的的明天,所以《心之谷》可以一直跟著我度過一個又一個天明,任信地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可能在平行時空裡我做了跟月島雯一樣的選擇,而兩種時空的我都會在無盡的灰階世界裡,探索著較接近自己的亮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