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Wave Quantum 在 2025 年第一季財報中交出亮眼成績,對這家擁有十年歷史的量子計算公司而言,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當季營收年增 509%,達到 1,500 萬美元,主要來自向德國於利希超級電腦中心出售其新一代 Advantage2 系統。該季 GAAP 毛利高達 1,390 萬美元,淨虧損則收斂至 540 萬美元,D-Wave 正逐步邁向量子科技領域中首家具備獲利能力的純量子企業。
Advantage2 系統的銷售紀錄震撼市場。根據發表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成果,D-Wave 表示其系統僅用數分鐘就解出一個複雜的磁性材料最佳化問題,而傳統超級電腦可能需花費上百萬年的時間。儘管部分獨立專家對其「量子優勢」說法抱持審慎態度,但許多人仍認同這是量子退火架構在實際應用上邁出重要一步。
不過,這份財報也引發市場對其成長可持續性的疑問。此次亮眼收入仍以一次性銷售為主,而非穩定的訂閱服務。D-Wave 管理層強調未來將仰賴 QCaaS(Quantum Computing as a Service)等重複性收入來源,並提及如 Mastercard、NTT Docomo、洛克希德馬丁等企業用戶逐步邁入量產階段,推升穩定營收基礎。另一方面,公司高層的內部賣股動作引發市場關注。包括執行長 Alan Baratz 在內的多位董事近期出售了大量持股。雖然官方解釋此舉為個人財務安排,但市場仍應警惕這是否暗示管理層對當前估值存疑或預期未來成長放緩。
從資本結構來看,D-Wave 的財務體質仍相對穩健。截至 3 月 31 日,公司持有超過 3.04 億美元現金,並已申報 4 億美元的增資計畫,足以支撐其邁向獲利的營運路徑。不過,若未來大型硬體銷售仍屬非經常性,投資人需留意潛在稀釋風險與資金消耗速度。
在技術架構上,D-Wave 採用與主流競爭者截然不同的「量子退火」技術,而非更常見的閘模型(Gate-based)量子電腦。儘管退火在最佳化問題上有絕對優勢,但如 DARPA 等政府機構與業界主力仍偏好閘模型。在更多應用場景下,D-Wave 的技術選擇是否具備長期競爭力仍待市場驗證。
估值方面,QBTS 目前的本益比無法計算,市銷率則高達 249 倍,遠高於大多數科技股。分析機構對其合理價位估值多落在 10 至 12 美元間,較當前市價存在潛在下行空間。若未能如預期穩定成長,估值修正壓力不容忽視。
考慮到 D-Wave 股價波動劇烈,部分投資人也在尋求透過 ETF 降低風險。例如 Defiance Quantum ETF(QTUM)持有約 7% 的 D-Wave 部位,同時涵蓋超過 70 家量子與機器學習企業,提供更平衡的產業敞口,或許是穩健投資人更合適的選擇。
此外,D-Wave 的近期漲勢也與零售投資人情緒密切相關。隨著 NVIDIA 股價回檔與市場資金轉向新題材,量子計算再度成為焦點。但這類基於情緒的漲勢,若缺乏基本面支撐,恐面臨快速回落風險。
在技術護城河方面,D-Wave 擁有超過 250 項美國專利、全球逾 500 項智慧財產權,是退火量子領域的先驅。不過,如 IBM、Google、IonQ 等競爭者在閘模型上的快速進展,也意味著若 D-Wave 無法持續維持領先,其優勢地位恐被取代。
展望未來,投資人應密切關注 Advantage2 是否能再度獲得重複性銷售、QCaaS 用戶數與收入成長曲線、戰略合作夥伴拓展情況,以及是否能有效運用其 4 億美元增資授權。8 月 7 日將發布的第二季財報,預料將是下個潛在轉折點。
總結而言,D-Wave 的確在量子科技商業化方面取得關鍵突破,但其營收基礎與獲利模型仍在發展初期。對於願意承擔高波動風險的成長型投資人而言,QBTS 仍可能帶來高報酬潛力。但對於偏好分散風險與基本面穩定性的投資者而言,選擇量子科技 ETF 或許更為穩健。無論採何策略,D-Wave 的下一步將深刻影響市場對「純量子概念股」可行性的認知與定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