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庫裡的布與記憶重見光明,她說:「我不想最後是遺物整理。」
今天的屋主是一位身心靈老師。
她家的車庫,是我們第二次進場。據說在上一次夥伴的協助下,這個多年無法開啟的鐵門,終於重見光明。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這扇門緊緊地關著,陽光無法進入,氣味與記憶也都被封鎖了。
這一天,我們開始了開疆闢土的工作。物品一層一層地堆疊,像記憶,也像情緒。
那一瞬間,我腦中響起楊宗緯《洋蔥》的歌詞: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地剝開我的心,
你會發現,你會訝異, 你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這句歌詞,竟意外成了今天整理的寫照。
我們一層一層地清理,一層一層地發現。然後,我們發現了布。很多很多的布。
總共整理出約兩大袋米袋的手作布料,有些泛黃、有些潮濕,有些花色斑駁、有些仍然完整。還有釦子、拉鍊……屋主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媽媽的。
「這些,可以結緣出去嗎?」她輕輕地問。
我們甚至翻出了幾件媽媽親手縫製的作品。她說,媽媽年輕時是學美術的,拼布縫紉是她最擅長的課程,還曾拿過第一名的榮耀。那些布料,不只是材料,更是一段生命中發光的證明。
後來,媽媽結婚、生子,那些曾經的創作與熱情也就暫時被放下。這些布,就這樣靜靜地塵封著,直到今天,才再次見光。
她說,這些布的去留,她有向媽媽請示過,並取得了授權。那時媽媽正好在泰國,是屋主姊妹們特意安排的一趟探親旅行──因為媽媽的妹妹長年住在泰國,但媽媽一直不願意踏出那一步。直到這幾年,陸續有兄弟姊妹離世及病倒,今年,她主動開口說想去看看。
我們一邊整理,我忍不住感慨地說:「其實妳們願意開始整理,真的不容易。」
她淡淡地說:「因為我不想要最後,變成遺物整理。」
那一刻我愣住了。
原來,媽媽曾說過一句話:
「我只希望,在我離開前,可以看到這個家是乾乾淨淨的。」
就是這句話,讓她下定決心。
她說自己是一位身心靈工作者,比較高敏感。第一次面對這些物品時,其實非常辛苦。每一塊布,每一件東西,都彷彿還留著媽媽及家人當時使用時的情緒,那些情緒,直接湧進她的感官與心裡。
但這一次不一樣,她說明顯感覺輕鬆多了。
也許,是看見曙光了。 看見媽媽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努力整理,卻總覺得家裡沒有變化。而現在,至少車庫迎來了陽光,那些布料終於能夠透氣、呼吸。
她也提到,雖然曾經和媽媽之間有些糾結,但自己經歷了多年求子的路──在最後一次想放棄的時候,竟然懷上了一對雙胞胎。
成為母親後,她彷彿也多了一種能理解與放下的力氣。
現在,她不僅和姊妹們一起資助媽媽的旅行,也希望讓媽媽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更希望在爸媽還在世的時候,能一起好好面對這些物品,而不是等到最後變成遺物。
我聽著,眼眶泛淚。
在這個滿是舊物與記憶的車庫裡,我看見的不只是雜物與布,更是一段段無聲的愛、壓抑的夢、以及願意展開的修復。
我看見她們姊妹,一整天在太陽下整理著車庫,卻總是溫和善良地對待鄰居的旁觀與意見。笑笑地、和氣地應對,像是這個家最安定的能量場。
我們常說,整理是整理物品,但其實,我們是在整理關係、整理過往,也整理那個曾經卡在自己心裡很深的念頭:「我想讓媽媽,看見這個家重新被愛著。」
人生整斷室,陪你療癒人生整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