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收納盒挑得很好,衣服也摺得很整齊,空氣清淨機整天開著。
但抽屜一打開,東西像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 她說:「我不是不會整理,只是最近真的狀態不好。」 這句話我記住了,也記住了她為了孩子買下的每一份「備份」。
去年年底,正式轉職成整理師的我,第一次走進這個家。
從一進門的玄關牆上,就能看見整齊掛著的家人照片,看得出來這是一個被精心布置的家。
接著會看到餐桌與儲藏室,走道上已經被許多物品佔滿。轉進客廳,幾乎有一半的空間是孩子的玩具區,沙發上則堆著許多等待進衣櫃的衣物。女主人不太多話,表情也不太流露情緒。從她挑選的收納品,以及家中軟裝的整體風格來看,能感受到她其實很有整理與美感的意識,但似乎力不從心。
開始整理後,我發現她有一個很明顯的習慣:同樣的東西會買很多。
鉛筆盒一箱、水壺一打、文具兩箱、膠帶兩大籃,還有各種五金與生活小物,常常是同款不同色。這些東西質感很好,仔細挑選過的感覺很明顯。
從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她對生活環境與品質是有要求的。
空氣清淨機和除濕機持續運作,地板是乾淨的,空氣是流通的。衣服用摺衣板一件件摺好,襪子一雙雙分類整齊收好。她對細節真的很用心,只是物品總量過多,要維持整體秩序,幾乎不可能。
她挑選收納用品也很講究,尺寸與配色都經過搭配,幾乎所有能用的空間都充分利用。但打開抽屜、打開收納盒,裡面的東西總是塞得太滿,像沙丁魚罐頭一樣。
那一刻我心裡浮出一句話:「它們好像都在說——我想呼吸。」
她輕描淡寫地說:「其實我是可以好好整理的,只是最近狀態不好。」
原來,她正在準備帶孩子出國遊學,還要安排無麩質飲食、打包生活用品,每一件事情都與孩子有關。
浴室牆上貼著英文單字表,馬桶旁是注音符號海報。
孩子書桌上的一張列印紙上,打著一句話:
「我會專心寫功課,這樣媽媽才不會擔心我,身體才會健康地陪我很久。」
媽媽說孩子有過動的情況,所以她幾乎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她努力「給孩子最好」。
環顧整個家,先生有自己的書房,孩子有自己的房間,而她的化妝間有三分之二已經放滿了孩子的童書,化妝桌也慢慢失去了原本的功能。
但從玄關那面照片牆,看得出她是個愛漂亮的女人。
這個案場讓我看見,在那一箱又一箱、一打又一打的重複物品背後,可能藏著的,不只是實用的需求,而是一種內在的不安,一種「如果不夠怎麼辦」的焦慮。
也許,這不是單純的購物慾,而是一種信念的表現——她想讓孩子什麼都不缺。
但她可能忽略的是,一直以來生活中需要的不是更多,而是可以呼吸。
包含「她自己」。
人生整斷室,陪你療癒人生整段事。